知名的池上便當第一代主菜–稻花魚,消失30年,日前被池上富興社區婆婆媽媽發現蹤跡,地方相當振奮,希望能再找回池上的「魚米之鄉」風華。
▲知名的池上便當第一代主菜稻花魚,消失30年,日前被池上富興社區婆婆媽媽發現蹤跡。(圖/中央社)
菊池氏細鯽是花東淡水特有魚種,過去傳統農村時期,花東的稻田、埤塘、溪流到處可見,尤其是在水稻田相當活躍,因此客家人又叫這種魚為「稻花魚」,台東阿美族人則叫馬達卡、Medaka。
生態工作者林耿弘說,池上鄉雖然位於台東縱谷內,但早期卻被稱為「魚米之鄉」,當中的魚就是大坡池和水稻田的菊池氏細鯽和鯉魚,「餐桌上有米、有魚就象徵富足。
第一代的池上便當,很有名的招牌菜就是「炸米蝦」和「炸稻花魚」。
「很可惜」林耿弘說,隨著水泥化工程和農藥的使用,以及大坡池的改建,種種因素導致環境受到破壞,生態專家已經30年未在大坡池見過菊池氏細鯽。
另外,20年前東部釣客把西部的台灣石𩼧等魚帶到東部河川野放,與菊池氏細鯽產生食物、棲地競爭,造成花東原有菊池氏細鯽數量變少,目前水稻田和溪流幾乎看不到,被「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列為瀕危Endangered(EN)物種。
林耿弘說,日前傳出好消息,一群婆婆媽媽在池上富興社區濕地發現菊池氏細鯽,讓人振奮。
他說,富興社區去年因為號召社區婆婆媽媽自主進行社區路殺大調查,意外察覺197縣道因遊客暴增,導致野生動物遭路殺狀況,因此獲得台東林管處社區林業第一名的肯定。
於是這群婆婆媽媽受到鼓舞,今年更進行社區內的水文生態調查,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在富興濕地找到菊池氏細鯽,「消失30年再度現找到牠,實在令人開心」,研判這塊濕地內有穩定的群族。
富興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林國欽表示,社區開始想去了解自己住的地方的水文、生態和農田跟生活有甚麼樣的連結性,透過講師的課程帶領社區的婆婆媽媽們一起調查,大家才開始了解到,原來湧泉、溪流、埤塘、濕地和農田之間都息息相關。
林國欽說,從一個便當的菜色變化,就可以看出一個鄉鎮環境與產業之間的改變,呼籲主管機關能重視池上富興濕地的生態環境,社區更希望能夠結合友善農業來復育最象徵池上的菊池氏細鯽,希望有天能再度幫池上找回象徵魚米之鄉的美名。
▲菊池氏細鯽是花東淡水特有魚種,過去傳統農村時期,花東的稻田、埤塘、溪流到處可見,尤其是在水稻田相當活躍,因此客家人又叫這種魚為「稻花魚」。 第一代的池上便當,很有名的招牌菜就是「炸米蝦」和「炸稻花魚」。(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