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紘睿
筆者任職日商公司,經常需要台北東京兩地往返,過去錢包總要固定放著兩張卡片,一張是台北的悠遊卡,另一張則是日本的西瓜卡(Suica),但這兩張交通卡的使用感受、便利程度,可說是天差地別,先從西瓜卡(Suica)的便利說起。
自 2017 年底,西瓜卡(Suica)與 iPhone 系統整合,將西瓜卡(Suica)併入iPhone的錢包(Wallet)之後,從此再也不需要攜帶西瓜卡(Suica)的實體卡片,照樣能在日本悠遊移動,手中的iPhone就是一個電子西瓜卡(Suica),同時直接配合 Apple Pay 自主加值,省去了在加值機前排隊的時間。
▲悠遊卡的便利程度完全不及日本的西瓜卡(圖/翻攝自悠遊卡官網)
這 2 年來實際使用心得,無論是搭乘電車、地鐵,都可以直接使用手機出、入札,無需再從卡套、皮包中拿出實體卡片,實在是方便不少,也無遺失疑慮。近期西瓜卡(Suica)擴大支援Apple Watch,更是連手機都不用從口袋中拿出,帶著Apple Watch,輕碰感應區即可。日本生活的便利,以及科技的發達,著實令人佩服不已。
支付普及才能真正一卡在手,輕鬆悠遊
眾所皆知日本是個通勤國家,大眾運輸與日本生活劃上等號,因此交通卡的發卡量極大,沒有交通卡在日本可說是寸步難行。日本交通卡有御三家,分別是關東的Suica、PASMO,關西的ICOCA。也是因為日本人手一張交通卡,使得Suica、PASMO、ICOCA推廣電子支付之時,迅速程度如同病毒擴散一般,普及全國,甚至在日本東京,除了一些老店堅持收取現金,幾乎所有店舖都能夠使用西瓜卡(Suica),這才是真的一卡在手,輕鬆悠遊。
而全台灣都在助攻的悠遊卡,何時才能真正一卡在手,輕鬆悠遊?
悠遊卡發卡量已超過 5000 萬張,發卡量超過全台灣人口的 2 倍,市佔率更是高達 6 成,但截至目前,悠遊卡除了普及在大眾運輸及便利商店,多數商家仍然不願使用悠遊卡支付。儘管走在台北街頭,悠遊卡的使用程度也是有限,為何幾乎人手一張的悠遊卡,遲遲無法如同日本的西瓜卡(Suica),成為真正的電子錢包?我認為原因有二。
一、悠遊卡公司限定小額支付,且信用卡自動加值以 500 元為限,同天只能自動加值 1 次,等於限制悠遊卡可消費的金額上限不得超過 1000 元。舉例來說,在 7-11 買一支千元的威士忌,是無法使用悠遊卡的,因此大多數店家也不願與悠遊卡合作,畢竟置機費及手續費也是一筆開銷,但換來的只是每筆不到 1000 元的消費,對於獨立的店舖設置悠遊卡機並不划算。而西瓜卡(Suica)便沒有此項限制,尤其因綁定Apple Pay 之後,用手機便能自主加值,因此曾在東京知名的「利久牛舌」,使用西瓜卡(Suica)一次支付近萬元日幣,相當於台幣 3000 元。
二、未善加利用現今科技,將悠遊卡結合手機 NFC 功能。NFC 功能的代表便是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市面上近 8 成的手機都已存在 NFC 功能,且目前手機三大巨擘,全力推廣自家的Pay功能時,悠遊卡應與其合作,共同擴展電子支付的版圖。但該技術至今已開放 3 年有餘,悠遊卡公司卻沒有任何作為,反倒是被一卡通掌握了先機,成為悠遊卡營收敗退的原因之一。
▲作者分析,悠遊卡公司科技含量低,與人事酬庸有關(示意圖/資料照)
悠遊卡公司的不振,主因為領導者長期為政治酬庸,過去的連勝文,與即將被調去的鄧家基,這兩者皆無電子支付的專業,鄧家基為土木出生,更加不懂得電子支付為何,因此在可預期的未來,悠遊卡功能也難有關鍵性的突破,說來感嘆,明明就有日本的西瓜卡(Suica)成果擺在那裡,但台北市悠遊卡公司卻連抄襲模仿都不會,實在是令市民非常令人費解的一件事。
《作者簡介》林紘睿,日商媒體公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