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28歲的宋小姐無特殊病史且生活作息正常,長期在國外工作,但有午餐後1~2小時開始出現間歇性下腹痛的困擾,且疼痛程度日漸加劇,連止痛藥都失效,雖曾於國外就醫,卻被診斷為腸躁症,但長達半年、每日來襲的疼痛讓她不堪其擾,遂結束國外工作返台就醫。
▲圖/資料照
宋小姐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後並未發現異樣,直到去年十月,因為側身摸到疼痛硬塊而接受全身斷層掃描,發現大腸及肝臟處均有腫瘤並已轉移至腹膜多處,確診為大腸癌第四期患者,臨床統計平均存活不到二年。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收治個案後,考量患者年紀輕且身體機能佳無其他病症,試圖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卻判定腫瘤過大,不易摘除乾淨。經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後,改以傳統開腹方式進行腫瘤減積手術 (Cytoreductive Surgery, CRS),盡可能完整清除在大腸、肝臟與腹膜的可見腫瘤,同時施以腹腔溫熱化學治療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透過加溫至41~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以高溫的物理傷害及化療藥劑的毒性作用殺死腹腔內、臟器表面、腹膜表面等殘存的腫瘤細胞。
手術全程共歷時12~14小時,宋小姐於加護病房觀察兩天後轉至一般病房,移除引流管一週後順利出院,並接續進行化學治療注射療程。當初宋小姐抱持「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的想法與醫療團隊充分配合,住院期間也未因治療導致體重大幅下降,術後四個月各項數值與檢查均正常,隨即重返工作崗位、恢復正常生活,目前固定每三個月至門診追蹤。
惡性腫瘤蟬聯多年國人十大死因首位,發生率又以大腸直腸癌最為常見。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劉建國表示,惡性腫瘤併發腹膜轉移在治療上的確是很棘手的問題,病人通常生活品質不良,存活率也相對較低,且腹膜腫瘤轉移一旦發生,因為腹膜血漿屏障關係,使得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在腹膜的灌流濃度很差,傳統治療難有突破性的效果。
臨床上,過去罹患大腸直腸癌且腹膜轉移的存活期往往不到一年,縱使病人接受化學治療,再加上標靶藥物治療,僅能爭取6到9個月的存活期,顯見這類病人的臨床治療困難重重。
陳建勳醫師表示,腹腔溫熱化學治療目前可運用於大腸直腸癌腹膜腫瘤轉移、闌尾黏液癌等多種癌症治療,但是並非每一位患者皆適合此種療法,須由醫療團隊綜合評估其年齡、是否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生理機能、心肺功能及腫瘤可減積程度而定。此外,由於大腸癌95%以上屬於腺癌,若分化較差的腺癌也不適合此療法,因此,非常需要透過專業的判斷,以進行個別化醫療計畫的擬定。
病人術後照顧則需嚴格監控身體水分,水分過少會造成腎毒性偏高,水分若太多,則可能有胸部積水問題。
馬偕紀念醫院自2017年成立大腸直腸癌腹膜轉移整合治療團隊,包含大腸直腸外科、婦產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及影像診斷科等專科醫師,共同討論與治療腹膜轉移腫瘤的病人,以腫瘤減積手術(CRS)搭配腹腔溫熱化學治療(HIPEC),目前已有數十位病人在整合照護模式下進行更安全與積極的治療選擇。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圖/馬偕紀念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