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中心/綜合報導
三杯雞是一杯醬油、一杯米酒、一杯麻油,那宮保雞丁為什麼叫「宮保」?相傳「宮保雞丁」是晚清名臣丁寶楨發明的,那為什麼不叫「寶楨雞丁」或者「丁家雞丁」呢?
▲宮保雞丁為什麼要稱「宮保」(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這就要從當時的官員制度說起,明朝時期一、二品的大官都是沒有實權的虛職,比如一品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二品的太子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等。後來清朝基本上沿用明朝制度,所謂「清承明制」,這種一、二品的虛職兼任低品級實權官員的模式在清朝也進一步完善。
▲丁寶楨(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發明宮保雞丁的丁寶楨在23歲中舉人、33歲入進士,為官清廉,後來受到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的賞識,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掛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升任四川總督,因為「太子少保丁寶楨」名字太長、太子的代稱叫「東宮」,所以「太子少保」常常被簡稱「宮保」,而丁寶楨就被下屬稱作「丁宮保」。
據說丁宮保喜歡吃雞肉和花生米,口味偏辣,在任四川總督時,丁宮保發明這道菜餚。還有另一種說法,丁宮保有次微服出訪,在一家小餐館吃到這道菜,十分難忘,回去便命家裡的廚師仿製這道菜,之後「宮保雞丁」就在四川廣為流傳。(責任編輯:侯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