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志穎醫師(衛福部台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暨癌康網創辦人)
從網路臉書上、書局、朋友鄰居間、Line都會看到很多癌症相關的訊息:吃什麼可以抗癌?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哪個是真的?常聽到一個人很好的消息(如吃了XXX),癌症就好了,或聽到誰誰誰做了化學治療就走了,很害怕很恐慌?
▲身體、基因、免疫、腫瘤的生成和組成都是複雜的問題,基因多重變異下的結果,無法在短時間簡單以單一原因(如吃素)、單一熱門營養素、單一熱賣保健食品與草藥(XX草)來解決。(圖/Pixabay)
這時候請冷靜停下來
人類心理大腦的本能是「趨吉避凶」,選擇好消息、避免壞消息,但這種本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尤其當這些攸關生命的資訊都是屬於「部分揭露」的資訊,僅為完整資訊的冰山一角,你必須當個偵探,多了解一些,來判斷與教導如何自我評估這些訊息!
如何評估癌症資訊?
你可能在罹癌後,會積極的尋找健康相關資訊,對於媒體報導,不知道如何判斷?這裡教你幾個簡單的方法!
1.詳細閱讀資訊
對於誇張、過度宣稱療效都要有警覺,很多市面上的保健食品、中草藥,只有初步的實驗室/動物老鼠實驗,但記住人體不是老鼠,遠比牠們複雜許多。
必須以科學、人數越多的人體實驗證據取代經驗談與動物實驗/細胞實驗的資訊,保健食品也有人體試驗多的(如:D3/薑黃素/魚油),但保健食品沒有一個可以宣稱抗癌,僅為輔助。
注意看寫文章的人是否有署名(醫師、營養師為佳),現在有太多太多的內容農場文章(為了賺廣告與流量的錢),會下很重的標題吸引大家去看,例如:神奇……、你不可不知道……、癌症有解……。其實這些網路寫手,東抄西抄,就湊成像文章一樣,吸引你們去看。沒有文章出處,一律不看!看完了,不要馬上全部相信,再多方找專家確認。
2.取得完整資訊
閱讀雜誌或報紙完整資訊取代電視廣告或廣播的健康資訊,包含哪裡做的研究、多少人參加、是否為廠商贊助研究、是否有其他類似主題的研究、不要依賴單一研究,要以公正癌症單位的建議為主(政府、學術單位、大型醫院)。
另外一種常見的資訊就是:誰誰誰吃了甚麼保健品,癌症就好了。這時你要反問:他甚麼癌?第幾期?有做過治療嗎?或者,拿出醫療診斷書證明?這種「希望」的資訊最容易釣癌友上鉤,切中癌友在慌亂中,甚麼都願意嘗試的心態,更須把關與謹慎。
另外一種負面的資訊是:誰誰誰做了甚麼治療,就惡化了,這種資訊也常見,聽到這種壞消息誰都會害怕,也請冷靜下來,反問:甚麼癌?第幾期?治療過程如何?營養夠嗎?有感染發生嗎?這些「負面消息」沒說完整,不了解實情、癌症別不同,每個人的體力和營養也不同,不能套用在自己身上。
全世界研究指出,全部癌症(1~4期)因醫療進步,5年存活率大幅增加20%,目前就算是健保也有很好的藥物與醫療團隊技術,像台灣免疫療法,有八種癌納入健保給付,好好配合醫生「治療」與改變生活型態的「自療」,都有很高的成功機率。
3.癌症不是一個答案能解決
身體、基因、免疫、腫瘤生成組成都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基因多重變異下的結果,無法在短時間簡單以單一原因(如吃素)、單一熱門營養素、單一熱賣保健食品與草藥(XX草)來解決。建立調整良好的生活型態:飲食、運動、紓壓、睡眠、抗發炎、提升免疫,以整合腫瘤醫學的角度積極配合治療,才是治療癌症的根本方法。
4.建議一個諮詢管道
就是你的腫瘤科醫師,或是比較熟悉營養學整合輔助療法的腫瘤科醫師,把你的飲食、正在服用的藥物、運動跟你的專業醫師、營養師討論。不可否認,不是每個腫瘤科個管師醫師都有完整的營養學訓練,嘗試閱讀外,可以參考我們網站的整理的內容,或是諮詢癌康網的醫師營養師。
5.適當的警覺心
你不需要看太多的資料,因為你已具備有常識,對於太好的東西一直要保持謹慎懷疑的心,太負面太詆毀性的資訊,如網路說手術會引發轉移、化療XX更快,這些文章的本質都帶有某些目的性,為了誘導人做出不同的選擇,不是公平客觀的資訊。
書局的出書者,盡量挑選教學醫院級的腫瘤科醫師寫的文章(而非相關科醫師,比較沒有完整的腫瘤醫學訓練),能客觀提供出「人體試驗」的整合醫學內容為佳,有些作者為求好賣,內容特別暗藏某些新治療、新藥物或包裝特定保健食品的目的,會特別誇張某些論點,如一定要生酮飲食、吃甚麼一定不好,或是強調正規治療副作用或一定要使用甚麼東西,又或者一反過去的醫學常識,都是要特別注意的。
把多的時間,好好在治療休息期間,爬山、曬太陽、運動、吃美味的蔬食優質蛋白美食吧!
參考資料:AICR美國癌症研究所癌症存活者指引
▲衛福部台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暨癌康網創辦人廖志穎醫師。(圖/資料照)
◆本文刊登於《癌康網》,由廖志穎醫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癌康網》:https://cancernewlife.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