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心/綜合報導
近年來古裝劇盛行,無論哪個朝代, 皇帝經常以「朕」自稱,成為皇帝專屬稱謂,這是什麼原因呢?而「朕」一詞又有何含意?其實最早可追朔到秦朝,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朕」只有天子才可使用,並創立「皇帝」一詞,一直沿用至今。
▲從秦始皇開始自稱為「朕」。(圖/翻攝自微博)
綜合媒體報導,「朕」屬第一人稱代名詞,即「我」的意思,春秋戰國時期,不論男女老幼、身份尊卑皆可使用,漢朝蔡邕《獨斷‧卷上》:「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
而古代君王、諸侯則多以「孤」、「寡人」、「不穀」謙虛自稱,直到西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丞相李斯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建議嬴政不再自稱「寡人」,改以自稱為「朕」,取自「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意,同時規定只有天子才可自稱為「朕」,賦予全新含義,成為天子專屬用語,百姓臣子不得僭越。
此外,秦始皇更以「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一語來彰顯自己,創立「皇帝」一詞,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一直沿用至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