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敬哲/NOW健康
70歲鄧伯伯和兒女同住在東部,過著簡樸的務農生活,2016年1次健檢後發現肝指數異常,在2017年確診為晚期肝癌、腫瘤超過7公分,歷經多種治療,AFP(肝癌腫瘤指數)仍異常升高,在接受新一代肝癌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後,僅短短2周AFP指數就回復正常,也擺脫先前治療造成的惱人副作用,生活回到正軌,他感恩地說人生70才開始。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肝癌新發生人數達11,075人,在10大癌症中名列第4,若以死亡率來比較,肺癌、肝癌已超過10年都位居前2位。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醫師趙毅表示,在台灣肝癌防治的推廣下及肝膽腸胃科的長期追蹤及檢查的普及率提升,使早期肝癌發現比率提升,然而趙毅也說明,對於晚期肝癌患者而言,過去10年來,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標靶藥物選擇只有1個,即便病人面對疾病控制不佳、或是治療出現嚴重不適的副作用,也沒有其它選擇。
2018年8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新一代一線標靶藥物上市,同年11月也取得台灣核准上市,寫下晚期肝癌治療新頁。
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林錫銘指出,目前核准於晚期肝癌的標靶藥物之中,新一代一線標靶藥物是具備雙重抑制效果的藥物,可同時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VEGFR)與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受體 (FGFR),有更好的治療結果,在整體存活期上與傳統藥物並駕齊驅,在疾病控制及腫瘤縮小等治療指標上更有突破性發展,帶給癌友新希望。
林錫銘強調,晚期肝癌患者經常因為無力負擔新藥費用,不願拖累家人,因此選擇放棄治療,但新一代一線標靶藥物健保有給付,病友不必再擔心高額藥費,可以放心接受治療,勇敢抗癌、為家人挺進。
70歲的癌友鄧伯伯回想2017年時,1次健檢意外發現7公分的肝癌腫瘤,把全家人都嚇壞了,手術切除腫瘤後,以當時唯一的傳統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卻因副作用導致手腳嚴重脫皮、疼痛不已,後來甚至無法穿鞋走路,只能整天坐在椅子上,哪裡也去不了。
停用傳統一線標靶藥物改用免疫治療後,鄧伯伯恢復原本的日常生活,卻因為不明原因的AFP(肝癌腫瘤指數)再度升高。醫師建議改以新一代一線標靶藥物治療,服用2周左右,AFP指數即明顯下降,且耐受良好,現在的鄧伯伯又是個快樂的農人;鄧伯伯感恩的說,現在每月固定的檢查結果都很穩定,同時也鼓勵病友們即早檢查、即早治療,有信心找回正常的生活。
林錫銘說明,根據統計,肝癌患者以男性比例居高,且年齡多落在40歲上下,身分多為家庭經濟支柱,對於治療的成果及造成的生活品質影響更為在意,林錫銘鼓勵晚期肝癌患者,隨著科技進步,已有愈來愈好的藥物問世,癌友們務必保持積極治療,如鄧伯伯一樣,不要失去希望。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