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42歲的葉小姐在科技業擔任作業員,因工作長時間彎腰的關係,她在兩年前開始出現腰痛情形,嚴重時下肢痠麻無力,與家人出遊時甚至無法走路超過十分鐘,前往醫學中心吃藥復健,卻無法改善不適症狀,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腰椎退化,腰椎第4、5節至薦椎第一節嚴重狹窄,所幸經手術後症狀大幅改善。
▲醫師李宜軒提醒,日常保養是預防脊椎退化、發炎最重要的事,應避免腰椎過度彎曲、負重過重。(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李宜軒表示,脊椎可分為頸椎、腰椎、薦椎三部分,每一節椎骨皆由一塊塊的椎間盤隔開,脊椎後面則有小關節、脊髓神經、韌帶、肌腱等構造;他說,人體骨頭在三十歲之後會開始退化,若過胖、長時間站立、彎腰、搬重物或曾受傷者的退化情況會更顯著,此外,抽菸也是造成全身關節退化的主因。
腰椎的退化會從椎間盤開始,之後大小關節骨刺生成,進而發炎、下背痠痛。若退化到椎骨不穩定、前後晃動,導致「椎間盤突出」、「黃韌帶增厚」、「腰椎滑脫」壓迫到神經,下肢就會出現痠、麻、痛的情況;未即時治療,恐惡化致跛行、脊髓神經病變、雙腳無力、感覺異常,最嚴重甚至大小便失禁。
當病患來到診間,醫師會透過神經學檢查其肌力、反射,並以X光、電腦斷層、核磁造影判斷是否有骨刺生成、韌帶硬化、椎管狹窄壓迫神經的異常情形。
一般而言,脊椎退化導致的背痛,可透過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藥物、注射類固醇或復健一類的保守方式治療。但若執行3至6個月都無效,且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或無法行走時,就可以考慮手術。該名患者葉小姐是採取「微創內視鏡腰椎減壓手術」,隔天出院,術後一個月症狀大幅改善,順利返回職場。
▲患者葉小姐因為腰椎狹窄處,壓迫神經,導致出現腰痛情形,嚴重時下肢痠麻無力。(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李宜軒說,「腰椎減壓手術」是自背後做一切口,將因增生或滑脫,壓迫到神經的椎間盤、骨刺或韌帶組織切除,以回復椎管空間。李宜軒醫師說明,過去無論是傳統手術的大傷口或顯微手術的小傷口,都必須從皮膚劃開,用電燒的方式逐層剝離肌肉,才得以看到病灶。但肌肉層會因手術長時間拉扯與電燒的影響變成纖維化的疤痕組織,日後易演變成慢性腰痛。
而微創內視鏡是現今主流手術,醫師將單孔或雙孔的內視鏡經皮下深入病灶,內視鏡的高清晰視野,能免除撐開肌肉筋膜對組織的破壞,傷口更因應手術器械只有約不到1公分大,有效降低了出血量,保留住完整脊椎結構,住院天數也因此縮短到2-3天。
李宜軒提醒民眾,日常保養是預防脊椎退化、發炎最重要的事,除了「避免腰椎過度彎曲、負重過重外,結實的核心肌群可協助脊椎維持良好的平衡感、靈活度」,因此可加強鍛鍊脊椎兩旁的核心肌群,免於脊椎因不正常受力而受傷、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