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的冬天,時常低溫伴隨刺骨寒風,多數民眾只能靠家中暖氣及厚重大衣減輕寒冷帶來的不適。但對於數千名在華府無家可歸的人來說,冬天則是眾多難熬的關卡之一。
走在華府,時常可見無家可歸的人裹著單薄毯子,捲曲著身軀縮在街頭一角,或是在街道旁搭起帳篷,作為臨時棲身之所。
▲美國華盛頓多處可見無家可歸的人裹著單薄毯子,捲曲身軀縮在街頭一角。(圖/中央社)
根據華盛頓特區政府公布的數據,去年共有6521名華府居民流離失所,較2018年的6904名減少5.5%。在這6521名民眾中,608位流落街頭沒有庇護,4679位被安置在緊急庇護所,剩下的1234位則是被安頓在過渡性房屋。
整體來看,華府流離失所人數雖在2018年至去年間有些許下降,尤其是遊民家庭部分降幅達15.6%,但單身遊民人數卻成長2.8%。不只如此,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去年至少有117位遊民在華府特區死亡,遊民人權保障人士也表示,他們所記載遊民死亡人數創下5年來最高紀錄。
為了探究遊民面對何種死亡風險,華府首席法醫辦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Medical Examiner)應華盛頓郵報要求,在近期公布去年部分遊民死因。
法醫辦公室法律總顧問戴維列(Mikelle DeVillier)表示,去年有52例遊民死亡案件被列為「意外」,其中包含44例中毒死亡,以及3例遭車輛撞擊致死事件;此外,去年共有27位遊民死於自然因素,包括12人死於心血管疾病,6人死於酗酒。
除了上述死因,華府首席法醫辦公室指出,去年共有8名遊民遭到他殺,2名遊民輕生。
致力解決長期流離失所問題的華府遊民委員會(D.C. Interagency Council on Homelessness)主任葛林瓦特(Kristy Greenwalt)表示,近年來,在華府孤苦無依遊民的平均年齡升高,與美國整體趨勢相似。
葛林瓦特說,約50%美國遊民年齡超過50歲,較1990年的11%高出許多,導致死於慢性疾病的遊民人數上升。
遊民成因複雜,但可負擔房屋持續供應不足絕對是一大主因。SmartAsset調查顯示,華盛頓是美國房租第3高城市,當地居民每年平均須花費3萬7200美元(約新台幣112萬6788元)承租兩房公寓。
SmartAsset調查指出,這代表每個家庭年收入須至少達13萬2857美元,才不至於被房租壓得喘不過氣;不過,華府特區的家庭年所得中位數只有8萬2372美元。
華盛頓郵報引述華府公共服務部主任吉林哲(Laura Zeilinger)表示,雖然特區政府近年來大量投資建造或保留住宅,提供底層人士居住,但房租、房貸費用的上漲速度仍高於薪資成長幅度。
華盛頓特區市長鮑賽(Muriel Bowser)今年預計動用3700萬美元預算,支持為遊民提供服務的計畫,例如協助遊民家庭的居住地,從庇護所成功過渡至永久性住所。
不過,華府特區政府2018年雖成功讓1200位單身遊民搬進住所,去年這類遊民人數卻仍上升。這意味著協助遊民脫離街頭生活雖是政府重要工作,真正關鍵仍在於如何解決問題的根本成因,這樣才能避免更多人流離失所,真正有效抑制遊民人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