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秀敏/綜合報導
台灣首部政治劇《國際橋牌社》以90年代民主歷程為故事背景,劇情將部分真實事件改寫,虛實交錯的敘事手法引起網友瘋狂搜尋,研究劇中戲劇化橋段的真實性,不少網友更表示:「沒想到台灣經歷過這些事!」
▼▲政治劇《國際橋牌社》播出以來話題不斷。(圖/friDay提供)
《國際橋排社》劇中影射90年代爆發的「獨台會事件」,描述劇中角色蔡偉明、簡正仁,因閱讀史明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而被警總逮捕,這段歷史故事其實正是讓台灣正視憲法改革,還給人民言論自由的關鍵轉捩點。
▲立委鄭運鵬在《國際橋牌社》中客串演出。(圖/翻攝自國際橋牌社臉書)
為了讓觀眾更了解當時「獨台會案」的來龍去脈,劇組特地邀請當時被逮捕的當事人之一廖偉程以及在劇中客串立法委員的鄭運鵬、真實參與「廢除刑法一百條行動」的記者邱萬興,3人將與製作人汪怡昕於今(13)日晚間在《國際橋牌社》臉書粉專直播開箱,親自揭露劇前劇後的神秘故事。
▲鄭運鵬、廖偉成、邱萬興將與《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直播聊「小明(史明)的故事」。(圖/馬克吐溫提供)
2017年南韓電影《我只是計程車司機》放膽訴說威權體制下發生的「光州事件」,試圖找回國人共同的記憶,作品除了爆紅之外,更引起眾人反思過去威權執政的影響,許多台灣觀眾更思考起:「為什麼韓國可以,台灣不行?」
對此,《國際橋牌社》粉絲專頁有感而發地PO文表示:「韓國包含商業及公共媒體對內容投資的強勁力道,通路對特殊題材勇於嘗試,讓創作者可以無後顧之憂;反之台灣媒體通路對內容投資越顯小心翼翼,缺乏投資所引發『出現虧損、不投資,無新內容、虧損擴大,再減少投資』的惡性循環。」如今《國際橋牌社》為影視產業跨出一大步,除了戲劇更是大家共同的記憶,監製馮賢賢也期許透過戲劇內容,串起新舊世代價值觀交流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