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中心/綜合報導
當你朋友滿懷激情的說:「將來我要成為棟樑之才,一定作一名衣冠禽獸!」你可能會滿頭問號,心想「這個人有什麼毛病?」但其實「衣冠禽獸」在明朝的確是人人所追求的,一切都要從官服「補服」(俗稱官長服)說起。
▲一品文官常服圖及烏紗帽。(圖/翻攝自百科知識中文網)
明朝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將官服繪獸。
文官:
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
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
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
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
九品綠袍,繡鵪鶉。
▲明朝文官官常服。(圖/翻攝自360百科)
武官:
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
三品緋袍,繪老虎;
四品緋袍,繪豹子;
五品青袍,繪熊;
六品七品青袍,繪彪;
八品綠袍,繪犀牛;
九品綠袍,繪海馬;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緋袍即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明朝武官官常服。(圖/翻攝自百科知識中文網)
因此,明朝早期人們稱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是令人羨慕的讚美詞。直到明朝中晚期,那些「衣冠禽獸」,文官愛錢,武將怕死,官場逐漸腐敗,還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衣冠禽獸」這才演變成貶義詞。
「衣冠禽獸」作為貶義之稱,最早見於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到了清代以後,「衣冠禽獸」才被廣泛當作貶義,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責任編輯:劉芷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