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魔術師》重現中華商場風華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馮紹恩/遠見雜誌

▲(圖/翻攝自遠見雜誌)

自從1992年拆除,後人無緣再見的「中華商場」,近來透過公共電視《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組的實景重新打造和細膩還原,未演先轟動,喚起了許多老台北人的回憶。 

二月初,知名主持人黃子佼在臉書分享了一則關於台北老聚點訊息,吸引7000多人按讚、轉傳。隨後一個月內,包括藝人孟耿如、樂評人馬世芳及各個懷舊社群媒體接力曝光。突然間,全台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早已不復存在的熟悉街廓,使得被疫情蔓延的台灣,多了一個方寸喘息、讓心靈停歇的桃花源。

包括導演侯孝賢1986年上映的《戀戀風塵》:男主角文遠帶著女主角素雲在中華商場逛街;另一部吳宇森執導,同樣在1986年上映的電影《英雄本色》,一開始由周潤發飾演的小馬哥,也是站在中華商場信棟與義棟之間的天橋。

這個自1961年啟用,直至1992年拆除,硬生生被台灣人抓回記憶圖庫的地點,正是座落在中華路林蔭大道上的「中華商場」。那時,捷運還沒興建,鐵道也還貫穿在馬路上,它一度是全亞洲最大的百貨大廈,記實了素有台版淺草之稱的西門町,於上世紀末的輝煌時代,也乘載著老台北人過去30多年的回憶。

自從在地表消失後,中華商場只能留給後人憑弔,所幸,透過《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組美術的巧手,才讓似曾相識的景象,一一重現你我眼前。

 細膩重現當年場景,網路瞬間颳起懷舊風 

這部公視出資的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由《血觀音》導演楊雅喆執導,預計2021年夏天上映,內容改編自國際知名小說家吳明益筆下的魔幻寫實小說,講述1980年代,9個在中華商場內生活的孩子,和天橋上一名魔術師相遇的10個故事。

沒想到,未演先轟動,更在網路上創下高聲量,連公視內部都「始料未及」。

其中,高度細膩復刻場景,最被熱議。這是由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的王誌成,帶領美術團隊自2018年開始考察,尋找照片、相關影像,如實還原中華商場內將近50間店面與住家。


原先拍攝《天橋上的魔術師》共1.5億元的頂級預算,劇組大手筆耗資其中8000萬元,打造出占地約兩公頃的劇場實景,一舉將單集製作費用,從每集1550萬元攀升到近2000萬,創下台灣電視劇史上最高規格,但也因此產生近5000萬元的資金缺口。

「台灣社會正在集體重新思考1980、90年代,對2020年如今有什麼意義?」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李明璁,是公視邀請前往劇場的參訪人員之一。他在臉書兩度分享現場拍攝的照片,引起大批網友共鳴。

李明璁比喻,假設有一名碰到中年危機的中年人,他看見中華商場的照片,回憶起年輕時在這裡買過制服、談過戀愛景象,這歷歷在目的往事,足以讓人重思年少時理想、當年激越的豪情,進而反省,如今的自己何以無法一本初衷?

1980、90年代,台灣正值解嚴,政治上,慢慢形成現今的兩黨制度;經濟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台灣急速開放,來自世界各國的文化,都紛紛湧入……。

「1980年代等於一個序曲,影響了現今整個社會40~60歲的台灣人,中華商場的全盛時期,就是他們的青春!」李明璁說。

「當社會成熟到一個地步,人們才會開始懷舊,」李明璁形容,國家發展就像一個人正全力往前衝,只有在某個階段慢了下來,才會回頭看,比如日本人會懷念昭和時期、英國人遙想二戰時期的日不落國年代。

「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會有一個黃金年代、Good Old Days的想像,」李明璁以知名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所拍攝的電影《午夜巴黎》中的主旨為例,1980年代的台灣並不懂得懷舊、就好比目前中國有許多地方,也無法耕耘出對懷舊的渴望。


只是,懷舊的背後,還需經濟跟政治的參與,火才燒得旺。新北市長侯友宜2月18日前往拍片現場參觀,允諾將傾力保留場景,期待將來可以開放民眾入場參觀。

 「白天是店、晚上是家」中華商場的時代記憶 
 
事實上,那時候政府決定在西門町興建中華商場,原是為了整頓違建。

1949年,一群跟著國民政府來台流離失所的人,落腳在西門的鐵路旁,擺起地攤、搭起竹棚,隨著時間過去,形成一條一公里長、多達1661戶的違章地帶。1960年,政府決定拆除,原地改建成鋼筋水泥建物。隔年啟用一連八座的三層樓建築,並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


違建解決了,新的問題卻一一浮現,由於這些被安置在中華商場的攤商,能力只夠承租一處店面,無力另租住處,只好一家子挨在店裡生活,使得明明是「商場」,後來卻變型成「住商混合大樓」。

根據《聯合報》在1963年、中華商場建成兩年多後的統計,八棟大樓共1644戶平均約兩坪大小的店面,僅開設683個商店,其餘都成了住家。

而這樣一來,也讓中華商場的面貌變得複雜——許多小孩在大樓裡喧囂吵鬧、住戶曬衣「萬國旗」飄揚,讓中華商場不單純只是一處商業場所,連帶勾起三代人世居於此的回憶。


從時間的流轉來看,《天橋上的魔術師》背景設定的1980年代,台灣社會正經歷劇烈變動,一是政治氛圍的解放,另一則是生活水平和流行文化的蛻變,此時也正值台北的商業氣場,由西區為尊的核心軸線,轉向東區。同時因應鐵路地下化和捷運興建,讓西門町陷入交通黑暗期。

「這個場景是台灣電視史以來最大的投資,」李明璁說,過去大家都羨慕美國好萊塢的各種細膩場景還原,「這次我們也做到了!」

透過大量的報章、雜誌、電影或電視的影像紀錄,劇組高度還原當年風貌,不僅廣受好評,也讓這部戲未演先轟動。比如1988年,攝影家蕭嘉慶老師給文化大學新聞系刊物《文化一周攝影報》的同學們出作業:每人用10卷底片拍攝中華商場24小時,於是產生了3000多張黑白照片,記錄當年的中華商場庶民生活。

40年前,中華商場橫跨西門町鐵路的天橋上,人們熙來攘往,孩子在商場內奔跑,走過一間一間店鋪,沿路商家的叫賣聲、火車經過的軋軋鐵軌聲,都要透過這齣戲,回到你的面前。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城市學》頻道;更多文章請上官網:https://city.gvm.com.tw/

【#直播中LIVE】【20241126】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