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如何判斷似是而非的疫情訊息?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喬依絲/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這幾個月來,媒體每天24小時持續追蹤報導全球疫情發展情勢,人們在社群平台上所交換的訊息也是不斷圍繞在新冠病毒的消息。在這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刻,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成千上萬甚至包括似是而非的疫情訊息呢?

思考判斷資訊來源
大多數民眾都不是流行病學家、統計學家或醫療保健專家,更不可能會對所有的信息都有足夠的了解。澳洲科學媒體中心的Lyndal Byford :「想一想信息的來源是哪裡,是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等知名機構的人員,還是只是轉述所聽到內容的一般人呢? 還可以進一步思考該組織的資金贊助者是誰,這些贊助者會從這些信息中獲得利益嗎?請聽取主要權威機構的發言。」公共衛生當局、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科學院等都是可靠的信息來源。

謹慎看待初出爐的科學發現
在正常情況下,科學的新發現需要經過漫長的研究、同行評審和學術出版過程,這些過程可能需要數年才能發展。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virus)是在1月才被正式定義的,許多有關病毒和疾病的已知知識仍在研究驗證中,這也意味著,許多公開的信息還沒有經過足夠的科學界同行審驗,未來仍有可能發生巨大變化。

▲(圖/翻攝自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記住壓力會影響到個人的決策
每天電視媒體上都充滿了令人恐懼的內容,而當一個人承受過多的負面訊德時,容易在決策時做出不當的判斷,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暫時不要看這些令人喘不過氣的訊息。澳洲福林德斯大學心理健康、福利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Mike Kyrios教授說,讓自己休息一下會減少恐慌的趨勢和避免做出輕率的決定。Kyrios教授建議不妨透過社群網站多與積極正面的人互動。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在這非常時期,每一個人行為都會帶來連鎖效應,包括洗手、拉大社交距離、自我隔離和檢視是否生病…等,並且思考每一個行動的必要性,例如,是否需要隨著大眾恐慌的心態跟著去賣場搶貨(明明家中已經有足夠的物質)。多為他人著想,這個疫情將會比較快降溫。

請記住,所有的信息和假設都可能會改變
澳洲國家科學公共意識中心的Will Grant博士表示 :「“面對不確定性”才是人類的大殺手。人類在面對最近發生的危機時,表現出來的反應及態度明顯理智一些,包括颶風和森林大火,因為之前已經有過許多類似的危機了。但這次的全球性疫情是人類從未經歷過的威脅,而且我們不知道這種威脅會持續多久。」請記住,所有的信息和假設都可能會改變,科學界對於疫情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別讓不確定感挾制了你的心理健康。

Reference : Coronavirus overload: five ways to fight misinformation and fear  https://reurl.cc/D9yYK5

【#直播中LIVE】台灣英雄要回來了! 東京飯店直擊 球迷迎接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