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廖俐惠報導
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重創全球的觀光產業,不少疫情趨緩的國家想法子要重振觀光經濟,「旅行泡泡」(travel bubble)就被國際社會視作一種「短期解方」,特定國家往來不需要居家檢疫14天,近來就傳出我國在太平洋友邦帛流,就向台灣提出旅行泡泡計畫,讓雙方旅客能夠往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證實,確實有很多國家來找台灣談,但疫情都比台灣嚴重,很難放心。
▲目前入境都需要居家檢疫14天。(示意圖/資料照)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在本周四警告,航空運輸業遭到武漢肺炎重創,全球運載量最快要到2023年,才能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水平。而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估計,今年一整年國際旅客數量,可能會下滑60%到80%。
航空業停擺,全球為了救觀光經濟,「旅行泡泡」、「隔離圈」等概念也油然而生,什麼是旅行泡泡?簡單來說就是特定國家間,信任彼此的疫情控制、疫情趨緩,不需要隔離14天,彼此的人民就能直接入境,自己組成一個「小團體」,就叫旅行泡泡,或者旅遊走廊(travel corridor),此舉被視為能讓因疫情重創的觀光經濟產業,稍微有個喘息的機會,不至於繼續低迷下去。目前紐西蘭跟澳洲,以及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泰國與越南,也考慮施行這樣的計畫當中。
而我國在太平洋友邦帛琉,也傳出有意與台灣共組「旅行泡泡」。紐西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皮特斯(Winston Peters)日前也提出,「跨塔斯曼隔離圈」(Trans-Tasman Bubble)中可能列入台灣。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外交部將密切關注相關進展。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社論中提出隱憂,如果一個國家開放與病毒感染風險較高的國家互通,這個泡泡可能很容易就破了。另外,組成旅行泡泡的富裕國家,也可能讓那些被排除在外的較貧窮國家,兩者間的不平等的差距拉大。
從事旅遊業的導遊受訪時則認為,如果台灣僅與一國成為「旅行泡泡」的夥伴,感覺不無小補,但以帛琉來說,並不是每個航空公司都有飛帛琉的航線,那是不是有搶到帛琉的航空公司才能得到這機會?他認為,台灣的客流主要還是在日韓,相信疫情趨緩後,觀光業會到另一個高峰期,「因為大家都悶壞了。」
另外,一名黃姓旅遊從業人員透露,希望能趕快恢復觀光才會有業績,但前提還是要以全國人民健康為主,國與國之間信任成立旅行泡泡,並不能保障人民安全,也沒有任何的防護力去對抗肺炎,所以覺得還是讓專業人員去評估,等到確定安全無虞後,再慢慢復甦觀光產業。
針對國際間在安全範圍旅遊的想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在15日在下午的記者會表示,我們也願意來談,不過要件還是怎麼進來、怎麼管理,有很多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安全性、透明性等等,重要的是,進來的人能不能好好做管理,保護社區的安全。另外,陳時中也說,如果有些特定的國家的情況跟台灣可以相匹配,加上量能能夠接受,管理的原則也能建立起來,才會考慮到這部分的開放。
另外,有外媒報導,台灣政府與美國史丹佛醫學院做一項國外旅客檢疫跟檢測計畫,提供一個重啟國際旅遊的新規章。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證實,美國史丹佛的公衛專家確實有向我方提出雙邊合作計畫,想法就是美方在人上機前就先做篩檢,做一定時間的檢疫隔離,確定篩檢陰性者,再共同搭乘班機,進到台灣以後,在台灣也做一樣的居家檢疫的模式,在一群人也會定期篩檢,看看是否能不用隔離14天。
張上淳說,目前還在討論當中,萬一這個病毒長久一直持續在許多國家,是不是能夠有一個變通的方式,不需要去哪都要14天的檢疫隔離,對日後國際交流往來有很大的影響。
陳時中表示,未來台灣必然是要某個程度的開放,那要思考怎麼做才恰當,希望能把時間縮短,但必須要找到一個有效率,又一個科學可支持的方式來做。陳時中說,很高興的是,雙方要對彼此覺得是可信任的,雙方資料可以做比對跟參考,他認為是非常有價值的,不但對未來在邊境開放上有幫助,這樣的模式對其他國家國際間的往來,或許又是另一種「台灣模式」。
另外,「免疫護照」也被視作一個方法,那些已經感染過,且被檢查出體內有抗體的那些人,被視為「比較安全」。因此,有些國家包括英國、法國等,考慮對這些體內已經有抗體的人頒發證明,像是無風險證書,或者免疫護照,讓他們能夠自由行動,或者優先復工。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患者在痊癒並產生抗體後,就能免於二次感染,不贊成發放免疫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