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許多動植物會遭線蟲寄生感染,導致經濟損失。中央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2類食肉真菌殺死線蟲的機制,未來可望發展成新的生物防治方法,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許多線蟲為寄生型線蟲,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薛雁冰(前排中)研究團隊發現2類食肉真菌殺死線蟲的機制,未來可望發展成新的生物防治方法。(圖/中央社)
線蟲是世界上最多的動物,其中有許多線蟲為寄生型線蟲,會寄生在各類動植物上,不僅造成經濟作物巨大的損失,也可能廣泛地傳染疾病,然而現有殺死寄生蟲方式多為使用寄生蟲藥物,但抗藥性已經逐漸浮現。
不過,中研院今天召開記者會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薛雁冰研究團隊研究發現2類食肉真菌殺死線蟲的機制,未來有機會發展出新的生物防治方式。
薛雁冰表示,兩類食肉真菌包含線蟲捕捉菌與杏鮑菇、秀珍菇等食用菇類,其中線蟲捕捉菌會偵測到線蟲存在而發育捕捉構造,發育後,捕捉構造就會把線蟲黏著抓住,讓菌絲會侵入線蟲,將線蟲分解。
薛雁冰說,目前台灣各地土壤普遍存在著線蟲捕捉菌,不同菌株間的線蟲捕捉能力也非常不同,研究團隊將一株產孢、生長能力與製造陷阱能力都突出的線蟲捕捉菌進行基因體定序解碼,發現線蟲捕捉菌需要G蛋白的訊息傳遞才會產生捕捉構造,證明G蛋白在線蟲捕捉菌的捕食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助後續了解線蟲捕捉菌捕捉線蟲的機制。
另外,在食用菇類部分,薛雁冰說,過去研究已發現食用菇類會殺死線蟲,但對其作用機制並不了解,後來研究團隊深入研究發現,食用菇類會製造毒素並藉由線蟲的感覺神經纖毛進入線蟲體內,造成線蟲肌肉細胞鈣離子濃度飆高、肌肉劇烈收縮而麻痺,進而殺死線蟲體內的肌肉與神經細胞。
薛雁冰說,現在常用寄生蟲藥物主要作用為調節線蟲的神經活性,不會造成細胞死亡,但菇類殺死線蟲方式則是直接造成細胞死亡,這是很大不同,未來有機會發展出對環境比較友善的生物防治藥物。
中研院表示,兩研究成果都已於3月17日及3月24日分別刊登於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