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喬喬是班上班長,功課好、人緣也好,是師長公認的模範生,但其實半年前的喬喬有個大煩惱,他最怕同學們聊天聊到「尿床」的話題。原來喬喬以前每天晚上都尿床,就算聽媽媽的話減少睡前喝水量,隔天醒來床單還是濕答答。
日前,媽媽帶他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檢查,該院副院長楊緒棣醫師透過「小便日記」與藥物治療,半年的時間,尿床情況已大幅改善。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楊緒棣醫師看診照(圖/台北慈院提供)
台北慈濟醫院表示,2020年5月26日是世界尿床日。研究指出,學齡期間有尿床困擾的孩童比例約7%,國中後仍有尿床困擾者約有1%,而男生尿床比例更比女生高出1.5至2倍。顛覆過去坊間相信兒童尿床是心理因素,同時是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理事長的楊緒棣醫師說明,會尿床大多是生理因素導致,若未及早積極治療,除了生理影響,更會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孩子自信心不足、覺得不如人、自卑,甚至有被霸凌、影響社交等後果。
常見的尿床原因包含三種,一是睡眠時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尿液過多的「夜間多尿症」;二是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造成夜尿、頻尿的「膀胱過動症」;三則是因「大腦覺醒中樞」異常,大腦感覺不到尿液,脊髓反射中樞自行決定排尿,引起尿床。
「尿床的黃金治療期在6歲,這時孩子開始跟外界接觸,發展社會生活,此時治療可以增加孩子自信心,有益於社交活動。」楊緒棣醫師表示,家長來到診間治療前,可先記錄孩子的「小便日記」,詳實記載三天內,孩子「幾點幾分喝多少水」、「幾點幾分上廁所」、「尿量多少」,醫師就可以知道尿床的原因到底是小便製造太多或是膀胱太敏感、容量不足,進而治療;之後,即透過3至6個月的藥物治療,動機與耐心強烈的家長可同時配合尿床鬧鈴進行行為調整。此外,家長可於治療一段時間後改記錄「尿床日記」,讓醫師藉由日記知道孩子尿床情況,評估治療成效,調整治療計畫。
尿床是在孩子中是很常見的疾病,但真正就醫率只有2至3成,楊緒棣醫師指出,部分孩子在治療尿床後,因睡眠品質進步、自信心增強,學習能力與成績皆有顯著提升,由此可以得知尿床治療的重要。
楊緒棣醫師也提醒家長,6歲以後的孩子有下列症狀時,將是重要警訊,務必提早前往就醫:1.每天尿床2.白天常跑廁所或尿在褲子上3.曾有泌尿道感染病史4.嚴重便秘者。此外,孩子已小學畢業,仍有尿床情況,就算只有一個禮拜一次,也必須立即就醫,檢查是否有生理疾病。唯有讓孩子儘早得到適當治療,才能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健康、順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