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曾被稱黑人、數學重修3次 印度小鎮男孩一招打破刻板

記者簡若羽/台北報導

「我喜歡歷史與政治,對於兩岸議題很感興趣。」來自印度東部小鎮的潘孟吉(Manoj Kumar Panigrahi),因為對中文、政治的熱愛,5年前申請教育部台灣獎學金,來台研究亞洲與國際關係,專攻海峽兩岸與決策治理。對教育充滿熱情的他,還深入台灣偏鄉擔任志工,向國中小學生介紹印度的多元種族與文化,期望大眾能因為了解避免出現歧視言論。

▼▲出生印度的潘孟吉因對中文與政治的熱愛,5年前申請教育部獎學金來台。(圖/潘孟吉、世新大學提供)

潘孟吉就讀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程(IDAS),長期參與教育部「優秀外國青年來台蹲點計畫(TEEP)」,到訪超過50間學校、進行上百場演講。他分享,初期遇到不少學童直接稱他為「黑人」,但他不在意,選擇以「同理心」的態度與學生溝通。像是印度的問候語「Namaste」,在梵文裡代表了愛、尊重與平等,人們用這個字,時時提醒彼此「你有你的好,而我也有我的獨特,但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請問你是哪一個種性的?印度人是不是吃素?是不是數理能力都很強?面對各種刻板印象的提問,潘孟吉謹記母親教誨,用耐心面對歧視。他常以自身經驗分享,像他自己就重修過數學三次,「並非全部印度人都非常聰明。」印度有超過13億人口,國土面積排名全球第七,種族、宗教、文化多元,甚至共有22種官方語言,潘孟吉也藉此提醒學童,不要用單一特質定義他人。

▲儘管曾被稱黑人,他仍以耐心面對歧視,努力破除外界對印度的刻板印象。(圖/潘孟吉、世新大學提供)

「我是成長於鄉下的小孩,父母工作也很簡單,對政治有興趣是因為全球恐怖主義與種族衝突攀升的關係。」曾跨越兩千公里從家鄉到印度首都新德里讀碩士,並來台交換過一學期,因為了解萌生興趣研究兩岸差異,發現台灣保有傳統中國文化,也因為自由、民主的發展,能提供他完整且充實的兩岸政權環境變遷。

潘孟吉補充,他也很好奇台灣近期的「口罩外交」,以及為什麼會提供獎學金給各國學生,背後的外交、經濟考量與決策判斷,都成了他的研究題材。畢業後,他希望能夠繼續留在台灣工作,從事教職或研究,持續深入探究兩岸及亞太關係。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