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混凝土建築拆或存 粗獷主義建築展開啟討論

二戰後的1950年代,面對時代動盪不安,興起實驗性的粗獷主義建築風格,忠泰美術館藉「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探討這類建築在當代的保存與否議題。

▲忠泰美術館舉辦粗獷主義建築展「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為忠泰美術館與德國建築博物館(DAM)共同籌劃,以德國2017年展開的同名展覽為基礎,是首度對1950至1970年代全球粗獷主義建築進行調查,並提出搶救保存倡議的國際展覽,即日起在忠泰美術館展出。(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忠泰美術館舉辦國際建築展「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覽為忠泰美術館與德國建築博物館(DAM)共同籌劃,以德國2017年展開的同名展覽為基礎,是首度對1950至1970年代全球粗獷主義建築進行調查,並提出搶救保存倡議的國際展覽。

台北作為亞洲首展,更新增6件台灣在地案例研究,強化在地視野與論述。展覽共計展出超過百件粗獷主義案例,陸續巡迴至維也納、波琴及阿倫等城市,2020年首次跨出歐洲,並由原展策展人奧利弗.埃爾瑟(Oliver Elser)與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主任王俊雄共同擔任台北亞洲首展的策展人。

粗獷主義(Brutalism)源自法文術語,亦即清水模,最初興起於1950年代的英國建築界,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是這種建築風格的先驅之一,爾後在全球化影響下,作品竄生於世界各地。

狂放未經修飾的外觀及裸露的結構體,是粗獷主義建築極富表現力的風格特徵,也是屬於二戰後百廢待興,社會動盪不安與實驗精神興起的體現。

然而歷經時代更迭,這類建築在當今社會,常被譏為醜陋或過時的技術,因而面臨被拆除的危機,透過這次展覽也再次關注相關議題。

奧利弗.埃爾瑟表示,粗獷主義的興起幾乎是所有國家重啟的時間點,「那是一個充滿實驗性的時代,無論建築成功與否,都不應持續摧毀這些建築,我們應該探討保存建築遺產的方法,將新生命帶入舊混凝土中,思考未來。」

台灣策展人王俊雄表示,台灣粗獷主義發展於1960年代左右,「這次的展覽讓我們學習如何對於全球性文化現象,進行重新定位、反思以及理解的機會,如此保存它們才有積極意義。」粗獷主義除了給我們帶來了焦慮和困擾之外,也給我們帶來機會和未來。

展場中除了以大型模型展出「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大樓」、「波士頓市政廳」、「龍之砦」、「聖保羅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學院」等超過百件的案例外,同時也會以24座水泥模型、3座3D列印模型、8座大模型、明信片等呈現更多粗獷主義的樣貌。

亞洲首展則有別以往,忠泰美術館為深化在地的視野與論述,新增6件台灣在地粗獷主義建築案例研究。包含陳仁和建築師在1960年代設計的高雄市私立三信家事商業學校波浪大樓,分別以1:20與1:50的兩種模型尺度呈現波浪型結構全貌與設計細節。

其他案例還包含新北市私立天主教聖心女子高級中學、原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台北醫學大學、公東高工聖堂大樓、高雄市文化中心。

台灣案例的研究成果,不僅體現出台灣與全球的扣連,也反映著台灣戰後社會的真實寫照,同時也呈現了建築與人、社會、時代之間不可切割的關係,呼應展覽聚焦於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非僅是建築物本身而已。

「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即日起至11月1日在忠泰美術館展出,7月25日也將在忠泰講廳舉辦「粗獷主義及其時代」講座,民眾可免費報名。

中央社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財劃法》修法爭議、公投加嚴等事項 韓國瑜召集黨團協商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