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前總統李登輝30日辭世,享耆壽98歲,李登輝生前推動台灣民主化,被譽為「民主先生」。對此,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2日指出,其實當初台灣走向民主,是前總統蔣經國佈局的,目的就是要獲得美國的支持,對抗中共,為了達成民主化的目的,蔣經國甚至不在乎國民黨未來能否繼續執政。
▲前總統李登輝。(圖/資料照)
吳嘉隆表示,1979年美國與中共建交,台灣的地緣政治地位被壓抑,不能再靠這一點來爭取美國的支持。蔣經國衡量國際局勢的變化,從國家生存戰略思考,必須另外想辦法,於是決定推動民主化,在1984年放棄行政院長孫運璿,改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同時經常與李登輝做私下會談,做很多政治交代。
他分析,簡單講,蔣經國的構想是要推動民主化,推廣美國所主張的普世價值,成為美國保護台灣的另外一個重大理由,而不是只有地緣政治要衝這個價值。美國總統雖然要「聯中制蘇」,與中共發展關係,但是美國國會卻繞過白宮,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法案,堅定支持中華民國。
吳嘉隆指出,現在我們都知道,台灣有三座「護國神山」,第一是地緣政治價值,第二是民主化,第三是台積電。蔣經國推動民主化是從國家戰略來做思考的,目的是要因應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之後的國際形勢。中華民國站在反共的最前線,必須有美國的實質支持,既然地緣政治價值被壓抑,那就只好開創第二戰場,創造新的價值來爭取美國的支持。
吳嘉隆認為,這就是說,台灣的民主化必須很徹底,很堅定,不能打折,不能半調子,因為要通過美國的考試!於是,重點就不在於國民黨是否在民主化之後,還能繼續勝選執政了。只要能贏得美國的支持,國民黨即使有下台的風險,民主化也是必須做下去。這些國家戰略層次的思考,蔣經國一直沒有明白地說出來,但是卻由李登輝明白地做出來。
吳嘉隆說,有些人只會考慮到國民黨在選舉上的輸贏,可是另外有些人會考慮到中華民國如何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仍然能夠得到美國的實質支持,來對抗中共,來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