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游雅嵐報導
日式料理店常見的明太子,是日本福岡代表性的美食,製作方法多是將明太魚(スケトウダラ,鱈魚的一種,又名阿拉斯加鱈)的魚卵取出,加入辣椒等調味料提味醃製,味道濃厚,因此許多人會配在熱呼呼的白飯上,一起享用。但你知道明太子其實並非起源於日本,而是在17世紀的朝鮮半島(韓國),且明太子一詞原本也是韓語。
▲料理加了明太子,瞬間就變貴。(圖/資料照)
在店家中常見明太子法國麵包、明太子飯糰、明太子雞翅、明太子壽司等,甚至許多料理只要加上「明太子」3個字,感覺就變得相當日式且高級。但事實上早在17世紀的朝鮮半島,就有明太子這項醃漬小菜,直到20世紀,明太子的吃法才傳入日本。
再加上二戰後,許多許多在朝鮮的日本人回國,因為想念明太子的美味,反覆嘗試製作,最後在福岡的博多地區經過推廣與交流,1975年博多開通了新幹線後,慢慢在日本各地普及。
▲一條條完整的「一本物」明太子。(示意圖;圖/pixabay)
現在日本每年的明太子消費量約為3萬噸,明太子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日本當地的國民美食。
而若要仔細的分明太子的種類,可以分為「一本物」和「切子」,一本物是完好的一整塊明太魚卵,而切子則是在製作過程中被切斷,雖然不完整,但口感和味道仍相同。而除了辣味的明太子,現在更有柚子口味、甜味的明太子,減鹽後的明太子更符合健康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