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未歇,持續影響國際商務活動,台灣超前部署數位化商貿,降低了國內業者在這次疫情中受到的衝擊。貿協董事長黃志芳指出,後疫情時代,數位化將成為國際經貿常態,也會成為企業的DNA。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觀察,疫情改變產業環境,企業行銷工具必須進入數位化階段,預料後疫情時代,數位化將成為國際經貿的常態,也會成為企業的DNA。(圖/中央社)
隨著6月11日,外貿協會正式宣布會展解封,悶了大半年的會展產業終於在漫漫長夜中看到一絲曙光,一個又一個以內需為主的展覽,在貿協轄下閒置了許久的世貿展館陸續登場;於此同時,面向國際的會展,受限於各國採取嚴格的邊境封鎖,仍無法召開,因此貿協選擇以數位展館方式,將所有實體商談搬到網路上,以數位化克服空間限制,同步將台灣產品推銷到國外。
貿協董事長黃志芳接受中央社專訪時不諱言,貿協的主要任務是舉辦會展、促進對外貿易,在這場疫情之中確實是「重災戶」,但換個方式想,過去半年雖然是一大挑戰,卻也成為貿協過去3年推動數位化政策的試金石。如今看來,超前部署得到了不算太差的成果。
黃志芳提到,3年前接任貿協董事長一職時,就開始推動數位轉型,盼將實體的商務行為結合新興科技,協助台灣企業在對外拓商時能爭取到更多的機會。他形容,剛開始推動相關政策時,大多都是維持著半踩油門前行的情形,一邊輔導企業轉型,一邊溝通並掌握企業的需求。今年上半年疫情爆發之後,油門則是一口氣踩到底了。
黃志芳指出,數位轉型並不是為了貿協,而是為了整個台灣的企業界。由於過去逐步轉型,因此今年上半年疫情爆發之後,貿協與眾多產業公協會才能即刻反應,做出應對。
黃志芳說明,貿協在今年3月起成立第一個數位虛擬展館以來,已經陸續成立超過10個不同主題的線上展館,今年內預計成立的展館總數將超過40個。台灣的賣家可以在數位展館將產品上架,國際買家則能利用網路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直接在線上洽商、下單,避免實體接觸又能夠拓展商機。初步估計可以協助超過2000家不同類型的賣家。
此外,今年貿協也將拓銷團、商務會議與商品發表等經貿活動全部搬到網路上,透過數位化的方式,讓台灣的企業能夠與國際接軌,不但能夠持續進行商務活動,同時維持競爭力。
黃志芳觀察,疫情改變了全球企業營運、產業供應鏈、生產與行銷方式,疫情爆發2個月內全球數位轉型速度與變化,相當於疫情爆發前2年的總和,未來即便國際疫情受到控制,國際經貿的形式也無法回到疫情爆發之前。
黃志芳認為,在後疫情時代,企業的競爭力決定於企業數位轉型的程度,具體而言這樣的競爭力將會展現在2個方面,第一,數位轉型可以協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製程優化;第二,未來要拓展新的市場與客源,必須大量使用數位工具,而非傳統的商務模式。
他解釋說,過去企業可能都習慣飛到其他國家拜訪客戶,然而在未來2、3年內,這類跨國移動仍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以數位工具洽商,成為重要的方式。
黃志芳強調,未來實體經貿活動仍然很重要,但是有一部分將被數位化取代,數位化將成台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很重要的生存模式,甚至是未來台灣中小企業的DNA。此時此刻數位轉型的速度就攸關了未來台灣企業的發展。
不過雖然數位轉型是目前的重中之重,但黃志芳也坦言,仍有一些企業對於數位轉型抱持疑問。
根據去年中小企業總會出版的台灣中小企業白皮書,書中指出約50%的中小企業,數位化程度還是停留在WORD、EXCEL等基本文書工具階段。
黃志芳說,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企業要在數位時代競爭並存活,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此貿協也在過去這段時間舉辦了許多的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工作坊,協助企業找出問題,並推動數位轉型進程;此外,也編立了新台幣7000萬元預算,推出了數位貿易輔導方案,希望輔導3000家中小企業,趕上數位化浪潮。
從美中貿易戰到肺炎疫情席捲全球,黃志芳指出,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係也發生改變。過去企業的觀念是追求低成本、高利潤,然而現在更須將風險因素納入考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許多習慣了跟特定廠商或客戶做生意的企業,勢必要重新思考並開拓市場,而數位工具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