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家兩廳院邀集表演團隊合作,推出兩廳院2020共融計畫,以輕鬆自在場演出,規劃口述影像與情境字幕等多樣服務,打造文化平權的劇場。
▲國家兩廳院邀表演團隊 打造文化平權共融劇場國家兩廳院邀集表演團隊合作,推出兩廳院2020共融計畫,以輕鬆自在場演出,規劃口述影像與情境字幕等多樣服務,盼打造文化平權的劇場。(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在共融平權記者會上表示,去年還不知道該怎麼做,今年就已經有許多表演團隊參與,「很感謝外界理解兩廳院的共融主張,劇場應該對所有人開放,不應該有人進不來,這是我們的初衷」。
劉怡汝表示,「我們希望每一個觀眾都能在這裡找到讓自己放鬆,或沉浸其中的所在」。
兩廳院今年參與口述影像場次的包括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出任後首作「定光」、無垢舞蹈劇場20年經典「花神祭」、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以及國光劇團「閻羅夢—天地一秀才」。
歌仔戲名角唐美雲表示,「口述影像」必須到位,要有非常多的細節堆疊,「就像兩軍交戰,口述影像的人就不能只有說這邊打過來,那邊打過去,而是要描述現場的儀容、服裝甚至道具,讓視障者可以進入口述者的戲劇世界」。
舞蹈空間舞團、NSO國家交響樂團、神秘失控人聲樂團等團隊則規劃輕鬆自在場演出。
兩廳院2名駐館藝術家周東彥、樊宗錡分別以作品「虛擬親密」及「十二碗菜歌」挑戰頗具難度的節目情境字幕。
樊宗錡表示,情境字幕是為有特殊情況或者需要的觀眾而準備,「本來以為只要上字幕,但後來才知道,包括周邊情境都要描寫進去,環境音跟音效也要寫進去,讓聽障朋友透過字幕也可以感受演出本身」。
每年吸引近3萬人參加的兩廳院導覽,近年也發展出觸覺導覽,並嘗試運用模型輔助,加深視障朋友對兩廳院空間的理解;下半年也規劃聾翻譯手語導覽場次,導覽時,由聾人翻譯與聽人手語翻譯合作,呈現更視覺化、生動,符合聾人需求的手語導覽。
兩廳院推出演前導聆的AI語音辨識系統「雅婷逐字稿」,今年持續升級;受到家庭觀眾喜愛的托育服務也將在每一場兩廳院主辦的戲劇院與音樂廳節目進行,希望可以讓愛好藝文的父母有機會欣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