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若羽/綜合報導
在大眾認知中,吃飽飯後進行劇烈運動容易導致胃下垂,故有不少人認為餐後不宜運動。但有醫師指出,胃下垂常見的病因其實也包含了「少運動」,並建議民眾,餐後適度地走動15至30分鐘,對消化及體態維持均有所幫助。
▲ 醫師指出胃下垂常見病因包含久站、少運動。(圖/資料照)
外科醫師陳榮堅首先說明,胃在肚中有數個韌帶將之固定住,同時胃也需維持一定的收縮活動張力,而「胃下垂」指的是胃部周遭肌肉張力不足、神經元退化導致無法托住胃部重量的情形。
陳榮堅說,胃下垂較常見的病因是久站、少運動,使得胃腸神經元退化,而目前經西方醫學證實,能夠改善胃下垂的兩個方法,包括做適度運動,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慢跑,使內臟附近的韌帶肌肉變強壯,進而刺激胃腸道神經元,讓胃得收縮蠕動變好,另外則是適度補充綜合維他命。
至於吃飽飯後究竟該不該運動?陳榮堅說,腸胃道有無進食,血流量相差有8倍之多,由於進食時,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流量會跑到腸胃,供應其進行消化吸收功能,故若是餐後完全坐著不動,對腸胃血液循環並不好,但劇烈運動,會使身體的血液與供氧量移動到四肢,這時腸胃道的血不夠,會造成消化機能停滯,引發消化不良等症狀。因此,建議民眾飯後可稍微走動、散散步,適度的活動15至30分鐘,可幫助消化與體態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