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青天死後防仇人 障眼法21口棺出7城門仍保不了屍骨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北宋人,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後世稱譽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他還被奉為中國司法之神。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進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他在擔任監察御史時,總共向皇帝呈遞了一百八十七份奏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彈劾朝中奸佞的折子,也因此得罪不少人。

包公於宋仁宗趙禎嘉祐七年(1062年)農曆五月二十四日(7月3日),病歿於開封。宋仁宗趙禎加封包公為東海郡開國侯,贈官禮部尚書,諡孝肅,還根據包公「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於朝廷。」這句話追諡包公為孝肅。按照當時的風俗,包公的加仁將他的遺體帶回故鄉合肥下葬。

 ▲ 包青天影劇形象。(圖/翻攝畫面)

根據史料記載,包公送殯當天,家屬一共準備了21口棺材,每個城門3口,分別由不同的7個城門抬出城外,雖然大街小巷多有送行的老百姓,但沒有人知道哪一口棺材殮著包公的真身。這個方法實在不得已,為了掩人耳目,不讓他的墓被盜,也算用盡苦心,在河南地區,有不少盜墓賊盜取包公墓的故事,但是都非真實。

但是躲過朝代的更迭,卻沒躲過文化大革命的摧殘,文革時期包公墓遭到人為破壞;直到1973年,當時的文物保存小組,進行包公墓的挖掘與清理,發掘出包公遺骨及新發現的兩塊墓銘石《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銘》,並發現包公墓實為包公和董氏(第二任妻子)合葬墓,而且曾因受破壞而遷移,另外也挖掘與清理了長子包紹夫婦墓、次子包綬夫婦墓、孫子包永年墓。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