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67歲田太太長期打高爾夫球健身。大約在於兩週前,突然脊椎感到劇烈疼痛,痛到無法走路,到門診時可看出明顯跛行,經安排住院檢查做核磁共振發現是脊椎第三、四、五節狹窄壓迫到神經,田太太說她在兩年前即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都是靠復健、打針解決,但這次卻都沒有效用。
▲示意圖(圖/資料照)
由於田太太的症狀愈趨惡化,痛到左側無法動彈。考量患者在意活動度,希望未來還是可以繼續打高爾夫球,於是為她做神經減壓手術後,進行椎間穩定器植入,術後患者即不再感到疼痛,並且在隔天下床活動。
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鄭傑陽指出,脊椎狹窄壓迫神經多發生在於長期勞動的老人家,或是之前曾經受過外傷的病患,但在勞動族群常有人40、50歲就開始有不適的現象,包括坐骨神經痛、下背痛、雙下肢酸麻痛等,都是神經狹窄的典型症狀。
鄭傑陽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脊椎狹窄壓迫神經屬於退化性的疾病,成人只要活得夠久使用過當就會慢慢出現相關症狀,但皆是從事工作需要負重,例如長期務農、開砂石車等體力勞動工作者,乃至於舉重選手都可能會提早發生。簡言之,做愈粗重、年紀愈大者,風險愈高,在高齡社會中更是常見的疾病之一。
治療脊椎狹窄壓迫神經的患者,要先確認病因。在傳統醫學上,對合併脊椎滑脫的患者,會建議做脊椎骨釘固定之脊椎融合術,以穩定脊椎,缺點是會喪失脊椎節段的活動度;對單純椎間盤突出導致脊椎狹窄的病患,則會建議做單純神經減壓術或是椎間盤切除手術,然而術後若沒有改變勞動習慣或是環境,有極大機率會再復發。
鄭傑陽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治療方式仍有風險,現在對病患又多一種選擇,即手術植入椎間穩定器,好處是可以保有腰椎活動度,因為椎間穩定器的作用類似彈簧,可吸收重力,緩衝鄰近節段的壓力,達到保護的效果,又可避免臨近節段退化,可說是一舉數得。
對於年輕患者保留活動度非常重要,以便日後可以自由活動身軀,對老年人來說,椎間穩定器植入術和傳統脊椎融合術相較,不論是時間、出血量、手術風險都降低許多,同時因為不需打釘子、放支架,術後恢復也較快,在正常情況下,隔天就可以下床活動,大幅縮短住院時間。
唯獨對脊椎不穩定,或是有嚴重脊椎滑脫的患者並不適用,這類的患者仍須接受脊椎融合手術確保脊椎穩定結構。
鄭傑陽醫師說,要特別提醒的是,椎間穩定器植入後,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可以維持長達一、二十年時間,但若患者本身姿勢不當、過度勞動等,仍有復發的可能,千萬不要誤以為疼痛解決後即可回復術前生活或是工作狀態,甚至還加重工作量,以免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