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76歲翁每天睡前吃1片蛋糕20年 「頑固性心絞痛」上身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最新國人10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依舊是健康第二號殺手,僅次於癌症,每年奪走近2萬條寶貴性命。有一名7旬老翁習慣每天睡前吃一塊蛋糕,長達20年,沒想到引發心臟病。

▲76歲陳先生嗜吃甜食20年罹患「頑固性心絞痛」。(圖/記者陳弋攝影)

76歲陳先生平日三餐定時、清淡,也有日行5千步的習慣,雖有遺傳性三高問題,但一直規律用藥控制,唯一不好的習慣是他20年來喜歡在睡前2小時內吃蛋糕,且吃完馬上入睡,由於夜間新陳代謝減弱,所以BMI指數高達30(正常人BMI為18.2~25)。

就在5年前,陳先生因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在美國確診急性心肌梗塞,進行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塗藥支架。術後雖配合用藥控制,但日常走路、爬樓梯仍會喘,不適症狀沒完全根治,生活不便,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提醒,睡前攝取高脂肪、高糖分飲食,會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圖/記者陳弋攝影)

國泰綜合醫院表示,陳先生在今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前夕回到台灣,輾轉得知「心臟震波治療」(CSWT)有助於促進心臟血管增生,所以到國泰綜合醫院接受治療,治療後生活功能大為進步,不僅可中氣十足暢遊台灣風景名勝,還從日行5千步大幅進步到1萬5千步。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指出,現代人因飲食西化、晚睡、愛吃消夜,常有三高等慢性疾病,像陳先生每晚吃蛋糕,會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加上蛋糕多由植物奶油製作,含有反式脂肪酸和精緻澱粉,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甚至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急性則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引起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兩者若造成心臟功能受傷,則會心臟衰竭。

目前治療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包括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積極藥物治療,然據全世界文獻統計,約有1/10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美國研究顯示,頑固性心絞痛患者每年的死亡率為3~21%,冠狀動脈血管事件風險為11~69%,這類病人是醫學治療上的棘手難題,也困擾不少心血管疾病病人,所幸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心臟震波治療提供病人另一項選擇。 

▲陳玠宇醫師表示,心臟震波治療是心臟衰竭病患的治療新選擇。(圖/記者陳弋攝影)

陳玠宇表示,臨床上震波治療有超過30年的歷史,高能量用於結石破壞,如為人所熟知的震波碎石治療;而低能量用於組織再生,如骨頭軟組織的震波治療。此外,近十幾年發展的心臟震波治療為一種非侵入性且安全無併發症的治療,適用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應用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在不傷及心臟組織下進行血管再生,且刺激心臟釋放血管舒張因子及生長因子,使得心臟的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同時刺激因心臟缺血而進入休眠狀況的心肌喚醒,改善心臟功能,進而改善病人的心絞痛症狀及心衰竭症狀。

陳玠宇提到,心臟震波治療技術難度較高,共3個療程,每個療程有3次治療,總共9次治療,每次治療約30~60分鐘,每個療程間隔約1個月。目前全台灣僅少數醫學中心提供此類治療模式,但健保不給付,病人須自費。

心臟震波治療適合的對象包括:(1)患者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拒絕或不適合心導管介入治療或繞道手術者;(2)已有藥物治療或經心導管支架置放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但仍有心絞痛症狀者;(3)經由多次心導管介入治療,但效果反應不佳者;(4)嚴重冠狀動脈狹窄的瀰漫性血管病變,預期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效果不佳者,常見於慢性腎衰竭/洗腎或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病人;(5)缺血性心肌病變所引起的心臟衰竭者。

不適合使用此種治療對象則包括:(1)心肌梗塞處於急性期病人;(2)嚴重肺氣腫或間質性肺病導致心臟超音波影像嚴重不清楚者;(3)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腔室內有血栓者;(4)病人曾接受心臟節律器置放或金屬人工瓣膜置放,影響震波治療位置者;(5)急性心肌炎、心內膜炎或心包膜炎者;(6)惡性腫瘤或嚴重器官衰竭,致預期餘命小於半年至一年者;(7)孕婦。

陳玠宇呼籲國人(尤其是三高族群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在睡前2小時儘量不要攝取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若為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臟缺血缺氧性病變或心臟衰竭的病患,除了應遵從醫囑,若現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目前經國內外醫學實證有效的新型態「心臟震波治療」不失為病人另一種治療新選擇。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