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現代主義小說家七等生病逝 作品風格獨特具個人色彩

作家七等生24日辭世,他被歸類為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發展早期重要作家,早年曾受林海音幫助,在聯合報副刊發表處女作,近年獲國家文藝獎後,出版社稱他風格獨特,發展出個人美學。

▲作家七等生24日辭世,他被歸類為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發展早期重要作家。(圖/翻攝自國藝會網頁ncafroc.org.tw)

七等生今天傳出過世消息,作家季季下午在臉書證實,七等生10月24日過世,享壽81歲。中央社記者致電季季證實七等生因癌症過世。

七等生本名劉武雄,在1939年7月23日生於苗栗縣通霄鎮,曾任小學教員,作品以小說為主,常以隱遁在社會上的角色做為抗議台灣總體社會壓力的象徵,代表作有「我愛黑眼珠」、「重回沙河」及「沙河悲歌」等,他在1985年獲得第8屆吳三連文學獎,2010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等獎項。

畢業於台北師範藝術科的七等生,會踏上文學創作之路,主要是因為1962年時,經由當時聯合報副刊林海音之手,發表處女作「失業、撲克、炸魷魚」,這篇作品為七等生打開創作小說生涯,開啟寫作之路。

七等生獲得國家文藝獎後,遠景出版社曾為他推出「為何堅持:七等生精選集」,當時介紹七等生寫作風格時,遠景出版表示:「在臺灣文學史的系譜上,七等生向來被歸為戰後的第二代,但毫無疑問的,他是本土派現代主義的先驅者、獨行者,也是代表性、指標性的傑出作家。」也因此,七等生被貼上現代主義小說家的標籤。

以七等生同輩作家觀察,在他們這一輩正值壯年的70、80年代,作品多帶有對社會的批判、抒發鄉土情懷的寫實主義為主,七等生的現代主義文學走出不同的風格。

遠景出版也表示,「他的小說特質,一在主題思想,一在形式風格,一在小說語言。他創作的終極目標,認為是不斷通過文學的再現對生命的冥思,以塑造完整自我的工作歷程,因此其小說的著眼點,自不在於現實表象的反映而是揭露內心的感應」,形式風格則多以寫實、幻想交融的筆法書寫,創造寫實、寓言或象徵的美學形式。

七等生在台灣文壇是相當特別的存在,作家黃春明與中央社記者聊到七等生時,也稱讚七等生寫得很好,有其個人風格。

曾在金馬獎入圍最佳新導演也曾獲最佳紀錄片的導演朱賢哲,今年將在金馬影展首映的作品「削瘦的靈魂」,正是盼透過這部片的影像揭開七等生神秘面紗。

中央社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