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著名之作《4'33"》(4'33"),讓世人驚奇,以至於最後創作的樂曲《愈慢愈好》,被德國音樂專家和管風琴技師,按字面意思來「貫徹」,舉辦了史上最漫長的音樂會,將「接力」演奏639年才能將《愈慢愈好》這首曲子彈完。
▲約翰凱吉著名之作是《4'33"》。(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約翰凱吉在過世前,也就是1992年時,譜了一首長約20分鐘的鋼琴曲《愈慢愈好》(ORGAN/ASLSP,又稱As Slow as Possible),且並未對這個版本設定建議的演奏時長。因此,一批位於德國哈柏斯塔的音樂專家和管風琴技師就突發奇想,決定按字面意思貫徹約翰凱吉的構想。
他們2001年9月5日凱吉89歲冥誕這一天開始,於用德國聖布爾赫德教堂特製的管風琴極度演繹他的《愈慢愈好》。一開場就是長達17個月的休止符,一直到 2003年2月5日管風琴才發出第一個音,而上一次更換音符是在2013年,至今已彈奏7年。整部作品預計將持續演奏639年,直到2640年才結束。
▲約翰凱吉譜寫的《愈慢愈好》將被演奏639年。(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不少人懷疑,怎麼可能一首曲子演奏639年才完成。其實這是一場浩大工程,參與演出的人,將「緩慢」的演奏這曲目,一次可能只有一個音符,或是一小章節,每隔幾年,才繼續往下演奏。之所以會用這麼特殊的方式演奏,主要是因為約翰凱吉對於音樂,有著與常人不同的詮釋和演繹。他創作的曲目《4'33"》,於1952年由鋼琴家大衛圖多爾在胡士托音樂節「演奏」。
當時,大衛圖多爾一上台,先將時鐘放在鋼琴上,坐下後卻什麼也沒彈,沒多久果然引起在場觀眾疑惑,整首4分33秒的曲子沒有任何一個音符,全場只能聽到當下的風聲、雨聲和觀眾的躁動聲。
雖然《4'33"》表演完,引來觀眾的暴動,但隨著時間演進,越來越多人理解到,就是因為聲音隨機,且未被刻意安排,不需要刻意被解釋,才能讓人們在這愈來愈喧鬧、吵雜的環境中,找尋到片刻的平和和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