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從小到大,我們都一直被教育要「珍惜光陰」,如果是在求學期間,寫作時更會使用「一寸光陰一寸金」來形容,通常「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大部分的人都會接「寸金難買寸光陰」,比喻時間很寶貴,只要過去了,就永遠找不回來,沒想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並非是最原始的用法,也就是說「一寸光陰一寸金」下一句其實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寸光陰一寸金」下一句竟然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比喻時間很寶貴,只要過去了,就永遠找不回來,但「一寸光陰一寸金」一詞的出處,其實是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全詩為「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一上西園避暑亭,芰荷香細午風輕。眼前物物皆佳興,並作吟窩一味清」。
後來「一寸光陰一寸金」被不少人拿來使用,像是史九散人的知名著作《莊周夢》的內文中,就有寫到「一寸光陰一寸金,持將此物寄知音」,至於我們現在常使用,接「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說法,則是出自元代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裡頭第11回:「可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寸金使盡金還在,過去光陰那裡尋?」因而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