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北部某醫院一名醫師及一名護理師確診武漢肺炎,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在政論節目稱,應將染疫醫師開除。楊的言論遭各界抨擊,但他堅持沒有錯,還強調自己是公衛專家、管過很多醫院。對此,律師呂秋遠說,有一種憤叫做公憤,「志良,這真的不是你的專業,放開醫護人員,誠心道歉,好嗎?」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在政論節目稱,應將染疫醫師開除,引起各界抨擊。(圖/中央社)
呂秋遠今(14)天凌晨在臉書發表文章提到。民主國家不可能沒有反對意見,不過中國有句話:「打著紅旗反紅旗」,拿著言論自由要消滅專業的人也大有人在,楊志良就是一個例子。更可惡的是,當批評他以後,就會有人說「這不是民主社會嗎?」、「為什麼他不能說他想說的話」、「這是網路霸凌」之類的話為他圓場。
可是,等等,有一種憤叫做公憤。在政論節目上提到,要把一個辛苦防疫、因此得病的醫師開除,當然不犯法,但是犯眾怒還是會有的。既然犯眾怒,被批評兩句也就是承受而已,應該要檢討的,不是自己在發言時是不是有欠考慮嗎?
而關於檢討,呂秋遠說,有些想法是這樣的:
1.關於防疫:全世界目前的患者大約是9170萬人,台灣的確診人數則是838位。以台灣的人口密集度、以及與中國的密切度,原本確診人數應該是第二名的國家,竟然只有全世界十萬分之一不到。這樣的數字,所有第一線的醫療人員與配合防疫的人民,都應該是英雄。但是,我不敢無法想像韓國瑜當選,楊志良當上部長的那一天,台灣的確診人數會是多少。
2.關於自由:言論自由,人人都有,但是相對的義務,就是要承受他人的批評。在政論節目呼籲要開除染病的醫師不是不行,反正他也不是院長。但是身為曾經的衛生署長,對於防疫第一線作戰人員染疫,竟然是如此的輕蔑態度,恐怕不是跟自由有關,而是跟良心有關。
3.關於政治:反對政府,是在野黨的天職,批評政府無可厚非。但是在專業領域上,特別是攸關性命的防疫措施,真的不需要說三道四。病毒不分黃白藍綠紅,通通都有機會,把台灣這艘船砸了,還能去哪裡?政治是專業,防疫也是。把批評防疫當作反對政府的手段,真的沒有必要。
4.關於隱私:當有人生病,特別要重視的就是保護病人隱私,特別是傳染病。面對傳染病,每個人都會恐慌。可是只要勤洗手、戴口罩,病患曾經去過哪裡,這很重要嗎?至於他接觸過誰,更不用擔心,因為當收到通知,就是要去隔離與篩檢的時候,沒收到通知就是沒事。我們對台灣的疫情調查要有信心,別老是想要相信錯誤的傳播資訊,或是想要知道人家的八卦,這一點意義也沒有。
5.關於獵巫:台灣人可能太過於習慣本土「零」確診,對於導致打破鴨蛋紀錄的患者,總是毫不寬容。從他的交友範圍、配偶狀況、工作情形,甚至在國外留學,都會成為肉搜與冷嘲熱諷的目標。相較於國外每天上千名找不到感染來源患者,如果要獵巫,鄉民自己恐怕就是目標。況且這不是黑死病,現在也不是中古世紀,燒死了巫女,也救不了疫情,只是滿足了八卦、傷害了別人。
6.關於專業:插管肯定是專業,而且是緊急救命時期所能使用的專業。緊急又專業的事情,沒做過,可以去考執照、多磨練,但就是不要當沒做過、沒執照的名嘴來批評。一個從母胎就單身的人,要去評論別人為什麼離婚,這是很詭異的事情。
7.關於記憶:除非六年早餐都一樣,否則怎麼還會記得去年12月5日的早餐,嗜吃了兩小脆果,兩大枚柴骨肉,吃那小脆果兒的時候,還掉了桌上八顆芝麻?疫情調查,原本就很困難,請不要把想不起來的過錯,全部要患者承擔。他們是病人,不是犯人。
8.關於同理:一個幫忙插管的醫師,因為工作而染病,結果就要開除他。想想自己人生當中,在工作有沒有犯過錯,更何況是緊急又危難的時候,這樣批評人家,是不是有失厚道?人生已經夠難了,同理別人的狀況,而不是居高臨下去批判對方,這應該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9.關於工作:如果一份工作,充滿了高風險性,薪水低、工時長,不小心遇到職業災害,立刻會被開除。重點是,老闆還會說,你比機師還可惡,因為有咳嗽還出去逛街。喂!逛你妹街啦!有沒有咳嗽還不知道,但是下班以後不過就是戴口罩去喝杯咖啡、去五金行買日常用品,這樣也不行?還是真的有院長覺得,做醫護人員這行的,就是應該做牛做馬不做人?
10.關於志良:從疫情開始,挾著前衛生署長的名號,志良就發表許多與專業相反的言論,包括「口罩品質合格就從中國進口,繼續有國家口罩隊就是在操作仇中」、「台商如果去中國施打疫苗,有效以後或許可以考慮不必隔離」等等。可是志良,這真的不是你的專業,放開醫護人員,誠心道歉,好嗎?
呂秋遠認為,台灣不缺仇恨、不缺恐慌,這樣的言語應該要越來越少,因為製造仇恨與恐慌,並不是對防疫體系真心檢討,卻只是削弱對人性的信任而已。在防疫上,攸關人命,希望撲滅疫情的志氣與同理別人的良心,都能超越統獨與政治。「只是希望啦!因為我知道,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