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德齡(未來Family)
學校教育已不符合現代社會潮流,
走在教育最前端的芬蘭,將於2016年正式施行教改,
至於,到底改什麼?馬上帶你揭曉。
學校教育到底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呢?
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不但極具創意,學科的表現也是全球之首。但近幾年,由於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屢屢被亞洲國家所超越,尤其被新加坡,上海、香港取代,雖然仍是所有西方國家之首,在芬蘭還是引發不少爭議與討論。
走在教育最前線的芬蘭,今年3月正式宣布,2016年將正式施行教改,芬蘭全國教材將進行全面改造。芬蘭教育學者認為,學校教育的重點,應該是提供學生應對未來世界的需求,而不是一昧的拉高孩子們的成績。這次教改的最大重點,是提倡跨學科領域「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用整合教育取代以前各個獨立的學科,而老師也必須互相合作,共同教學。
「學校還在用過時的方法教學,這些方法早在1900年開始的,已經不符時代的需求,我們需要21世紀的新教法。」芬蘭的教育主管克洛寧(Marjo Kyllonen)接受英國媒體《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採訪時指出。
破除單一科目,歷史地理一起上
這次的教改引起全球的關注,鄰近的歐洲國家紛紛開始討論跟進,美國的教育界也在反思,因為這絕對是項翻轉式的教育,顛覆傳統的思惟方式。
到底什麼是主題式教學?傳統式的教學方式,可能上完一堂歷史課,接著上一堂地理課,完全沒有關係,但所謂的跨學科領域「主題式」教學方式,去除單一個別科目,例如歷史、地理。以「歐盟」主題為例,應該橫跨歐盟的歷史、歐盟國家的地理位置、歐盟國家所使用的語言,以及歐盟使用的貨幣,相當於結合歷史、地理、語言和經濟共同的科目。
事實上,跨領域教學對於芬蘭來說並不陌生。從1980年代,許多芬蘭的學校早就進行實驗,也是芬蘭學校傳統的一項教學方式。這次的改革,主要是讓更多的學校,尤其是中學老師,有更多的機會和其他科別的老師共同教學(Co-Teaching),以及更多跨領域學習的機會。
難道未來所有的單一科目,例如數學、語言或歷史都不用上了嗎?其實現階段不會大幅改變,有些學校把握這次教改機會,將全國的教材視為指導方向,大幅顛覆傳統教學方式,其他的學校可能以較溫和的方式進行。但基本上,教學單一的科目還是會在大多數的學校繼續進行。
首都赫爾辛基的學校便達成共識,至少兩個學年學生需要修習所有的科目。未來最大的改變,就是芬蘭從7到16歲的學生,每學年至少有一項延長性的跨領域學習科目,而學習時間的長短將由學校個別決定,至少數個星期。
不單從課本找知識,讓學生自由探索
芬蘭教育特色之一,是十分重視師資,因為芬蘭人相信:教育的品質在於每個授課老師的技巧、態度與信仰,因此非常重視老師的挑選和訓練。在芬蘭,想要當上小學老師並不容易,往往只有1/10的錄取率。
這次的教改,芬蘭老師也出現不同的聲音,一些老師視為一種威脅或是錯誤的教學方式。也有一些人認為是顛覆傳統科目和獨立教學,是校園改革的大好機會。整體來說,許多學者認為,芬蘭的孩子們需要更多的整合性知識與技能,這才是現實世界所需要的。整合性與其他有類似跨領域學習經驗的學校,加強老師在學校之間的合作,提供學生更多有意義的課程。
除了主題式學習的共同教學之外,老師鼓勵學生多用分組與團隊的「共同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芬蘭教育官員施蘭德(Pasi Silandar)指出,未來,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是單靠聆聽老師的演講,而是透過討論,思考而來。例如,讓學生一起解決生活上的基本需求與問題,製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創造自己的思考,這就是共同學習。
赫爾辛基高中實驗班,很多功課都是靠學生團隊共同完成,同樣以解決問題為基礎。施蘭德強調不給他們「教科書」,或指定閱讀一本書,再叫學生回答一些書本上就可以找到的笨問題。而是給學生實際的問題,或是需要解決一件事情,然後引導學生一些可用的資源,或是線索,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這就是完整的學習過程。
跨領域早已是未來的趨勢,未來的世界也將是跨領域合作的時代。反觀亞洲國家,仍是以考試為主的教學與學習方式(Examination 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我們是否也要反思,教育應該如何跟得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