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周刊整理
海巡署海洋巡防總局日前威力掃蕩中國漁船,由海巡署最大巡防艦宜蘭艦領軍,展現護漁決心。但根據《今周刊》的調查,兩岸漁船過渡捕撈早已危急台灣餐桌上的幾種熟悉魚類,如白鯧、紅目鰱、鮸魚等捕獲量都出現「零公噸」。不但漁民捕撈一晚所得無幾,不良的制度更使漁民另謀他就或鋌而走險;台灣的漁業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驚人的真相:台灣漁船不捕魚?
海洋公民基金會理事鄭同僚沉痛地說,「不少台灣漁船出海,根本已經不再捕魚,而是專門賣油、賣冰給在中線附近等待的中國漁船,擔任後勤補給。」在岸上一桶四千元的柴油,到了海上可以開出六千元高價,台灣與中國的石油價差、本地的油價補貼,是低買高賣的油價差槓桿,一晚最高甚至可賺數十萬元。
而中國漁船向台灣漁船買油、買冰的同時,順便將捕獲的雜魚賣給台灣漁船。「但問題在於,缺冰冷凍的大陸漁船,往往會在漁獲中加上各種保鮮劑。這些魚表面上看起來新鮮,售價也很便宜,實際上已經攙入不少有害物質,可能是防腐劑,也可能是毒魚的有毒物質。」鄭同僚說。
保育成績掉漆,休漁政策失靈,海洋永續誰守護?
台灣辦桌請客時象徵好兆頭的白鯧魚,九五年曾有六九七八公噸的豐收,在一二、一三年卻都掛零。海產店門口鮮紅欲滴、大眼清澈透亮的紅目鰱也有類似的命運,由九六年的七三八六公噸逐年下降,一二年時只剩八七二公噸,一三年的漁獲量則直接掛零。「海洋總體狀況如果再不改善,二○四八年我們真的可能會沒有野生魚類可吃。」台灣漁業研究首席專家、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說。海洋健康指數(OHI)針對全球二三六個經濟海域的最新排名指出,台灣也僅得五十四分,遠低於全球平均六十七分,世界排名一九九,還不如中國的一五○名,敬陪末座。
荒謬的是,被漁業署列為漁業保育重點政策的「休漁」補貼,在多次放寬獎勵門檻後,只要漁船每年「不出海作業」天數達九十天,即可領取補助。但根據監察院調查,台灣未滿一百噸的漁船出海天數未滿九十天者,比率高達五五%,半數以上的漁船在不須改變現狀的前提下,都可領取補貼,幾乎無法改變漁民捕撈行為,監委痛斥「浪費公帑」!
同時許多非法捕撈的漁民背後,有綿密的政商結構護身,甚至選擇直接以暴力方式警告鄰居別告密、搗亂;不願與之同流合汙的漁民,卻面對無魚可撈的困境。眼前只剩下兩條路可走:一是學著電魚、炸魚,狠心拋出底刺網,把海中的魚趕盡殺絕;二是離開大海,改從事其他行業,讓「討海」成為上一輩的回憶。
阿拉斯加直擊 漁業災區翻身高檔魚王國
在台灣漁源日漸枯竭之際,《今周刊》採訪團隊七月初前進阿拉斯加,直擊當地官民是如何嚴格執行「海洋永續」的措施,進而使得「漁業永續」成為可能。
阿拉斯加的漁業有上百年歷史,但因魚罐頭業的擴張導致過撈,使得鮭魚漁獲量狂跌,三○年代到七○年代,從一.二億隻降到僅剩二千萬隻,連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都稱阿拉斯加為「災區」。因此「鮭魚保育」成為阿拉斯加在一九五九年立州的核心,特地將「魚群為全民共同財產、永續管理方式、禁止漁業專有權」等永續概念寫入州法中,可見當地居民對鮭魚業永續的重視。
立法之後,阿拉斯加多年來致力推行護魚措施,不但讓阿拉斯加脫離紅色警戒,還成為世界漁業永續的典範:例如用科學數據捕魚!要何時出海、捕多少魚,都由生物學家說了算;還有早在五○年前就有產銷履歷等等,不但魚的來歷全揭露,更推動自家品牌認證,愛魚的當地人,都會說「以身為阿拉斯加人為榮」。
讓海洋永續發展,政府與社會大縱,都必須要加把勁!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972期)。
延伸閱讀》
這是做給客人的 師傅叫我千萬別吃!
把翻土當練功 許傑輝樂當農場裡的男主角
採集料理 北歐原始真滋味
聖嬰撞地球 全球糧價可能漲一倍
讓大海休假 東港櫻花蝦賺到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