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若常追古裝劇、宮廷劇,對於帝王擁有「後宮佳麗三千」的概念想必不陌生,然而,因為嬪妃人數眾多,不受寵的女子一輩子恐難面見天顏,遑論為皇家開枝散葉,據悉,唐朝便有一套侍寢規則,依據月相安排順序,也讓皇帝在某些日子格外費力,一夜需寵幸多女,體力快被榨乾、吃不消。
▲唐朝的侍寢規則,是依據月相安排嬪妃順序。(示意圖/資料照)
據《每日頭條》,為了體現人人有份、又兼顧尊卑有別,唐朝按照月圓月缺的運行規律,安排后妃的侍寢順序,每個月從初一到十五,月亮從新月逐漸變成滿月,由於古人認為月圓是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月圓之夜必須由身份尊貴的皇后侍寢。
據悉,這半個月會從地位低的御妻、世婦、嬪妃,一直輪到地位最高的皇后,從十六日開始則反過來,由地位高的皇后輪到最低的御妻,如此一來,皇后便可以在十五、十六兩日獨享皇恩聖寵,也突顯皇后高於其他嬪妃的位階身分。
▲對唐朝皇帝來說,男女歡愛反倒成為折騰人的例行公事。(示意圖/Pixabay)
然而,數量最多的「御妻」,只能在每月二十二到三十日分開伺候,但御妻人數多,她們必須在短短9天裡,平均分配侍寢的日子,這樣的方式,雖對於嬪妃來說比較公平,都能得到皇帝的雨露恩澤,以防止厚此薄彼,不過,從皇帝的角度來看,就非常耗費體力,不僅白天要忙於朝政,到了晚上亦不得閒,有時候一晚還得寵幸多個女人,難以吃得消,皇帝若真不想去,只能以生病為由推託,可說是名符其實的「日也操、夜也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