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國內醫療糾紛醫美排第1 面對媒體醫現身說法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國內醫療糾紛事件頻傳,據統計,各縣市衛生局調處醫療糾紛案件,每年平均為600多件,約300多件進入訴訟程序,但醫療改革基金會分析,這只是冰山下的一角,實際醫糾件數遠遠超過檯面上的數字。(圖/NOW健康製作)

文/林志遠/NOW健康

國內醫療糾紛事件頻傳,據統計,各縣市衛生局調處醫療糾紛案件,每年平均為600多件,約300多件進入訴訟程序,但醫療改革基金會分析,這只是冰山下的一角,實際醫糾件數遠遠超過檯面上的數字。至於哪1個科別最容易引發醫糾?答案為整形外科。


根據《月旦醫事法報告》2019年10月號刊登〈從判決快遞看醫療訴訟發展趨勢〉一文,長期研究醫事法律的廖建瑜法官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間所有醫糾判決,在進入法院審理的刑事案件科別排行榜中,第1名就是整形外科,且總數高於其餘外科的總和。


此外,統計也發現,在民事判賠累積金額中,第1名仍舊是醫美,原因為醫美、整形醫糾事件較多,以致賠償金額也較多。不過,出現醫療糾紛時,問題都在醫師身上嗎?


該調查發現,在地方法院的刑事判決中,最後醫師被判業務過失有罪的比例為29%,無罪比例為39.5%,如加上不受理(雙方和解撤回告訴)」、自訴駁回,則廣義的醫師無罪比例則高達68%。進一步分析地方法院民事判決結果,病家勝訴率僅為11%,外界認為,這可能是醫療糾紛濫訟的結果。


不過,在爆發醫療糾紛之際,當事人或病患家屬哭天喊地,指控醫師疏失,加上媒體有如公審的失衡報導,讓醫師處於弱勢,很難在第一時間說明清楚,如閃躲記者採訪,又被打成「做賊心虛」。


醫美名師詹富盛就是典型個案,他於2017年3月間在嘉義幫熊姓婦人進行拉皮手術,不料,術後因麻醉因素致婦人昏迷送醫急救。當時《鏡週刊》刻意杜撰不實的虛構情節,4年過去了,詹富盛未曾對外公開發言,最近則在臉書貼文,針對該意外事件,講述自身的遺憾與自責,同時也逐一駁斥該媒體的無中生有及蓄意醜化。


例如,週刊指出,詹醫師僅在韓國、印尼短暫進修2個月,就從復健科醫師變身醫美名師。對此,詹富盛反駁,去印尼是應邀演講被誤植為受訓,感覺啼笑皆非。他表示2002年就投入醫美領域,多次前往德國、韓國、日本、美國參與研習雷射,微整,美容手術。2012至2015年期間,每個月至少出國1次,參加國際研討會,接受各類美容手術訓練,或受邀擔任講師演講,加上國內舉辦的各類研討會超過百餘場,這些都有參與證書可供證明,醫美業界醫師們也非常清楚。


此外,《鏡週刊》報導中,指稱業界戲稱詹富盛為「詹胖」,對此,詹則認為,週刊為了醜化他,竟然杜撰此暱稱,他在業界綽號為「詹大」(網路梗)、「詹皇」(NBA球星梗),沒想到,卻被憑空醜化成「詹胖」。


詹富盛陳述,最令他在意的是,該個案接受臉部拉皮手術,完全沒有抽脂,但《鏡周刊》記者卻杜撰成「此事件是因為巨量抽脂6,000c.c.至8,000c.c.,導致病患瀕死。」,即使事後釐清本醫糾事件完全沒有抽脂,但該周刊仍不理會,堅持所謂「新聞自由」,迄今仍繼續保持刊登錯誤內容,相當令人費解!而當年真正接受巨量抽脂的示範手術案例照片,他也公布在個人臉書,當時手術的模特還上去留言力挺。


詹富盛在臉書貼文,在此事情的前後幾年,台灣醫美界曾發生8件意外死亡事件,從沒有類似本人如此受到媒體惡意不實報導,有心人士運作此一遺憾意外事件的跡象甚為明顯。文中他也提到「事情雖已過4年,本人也完成所有民刑事責任及行政罰則,惟《鏡周刊》的不實新聞仍堅持不認其有錯誤,導致有YouTuber錯誤採用於2次創作,更適值本人與該媒體的民事訴訟辯論即將終結,特此聲明本人立場,有請法官明鑒!」


該篇貼文PO出後,半日內就湧入高達百餘則留言,「支持詹醫師,給詹醫師打氣!譴責媒體無事實根據的不負責任言論及媒體行為!詹醫師加油」、「認識詹大多次受教關照,醫術人品無可挑剔,衷心祝願逢凶化吉,支持詹大!」、「詹大加油,感謝您總是不藏私的指導後進。譴責媒體霸凌。」,可以看出媒體言論在民眾心裡,其實有自己的一把尺。


更多NOW健康報導
▸連假熬夜過頭膚況大崩壞! 搶救肌膚PLT助攻事半功倍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