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500年前一場被號稱是最大的旱災,究竟有多恐怖,有父母拋棄孩子的,有以木葉充飢的人,到了最後「人吃人」的現象屢見不鮮,最終導致一個國家滅亡,這個國家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朝」。
▲旱災導致「明朝」滅亡。(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在歷史上,明思宗朱由檢(崇禎)是一個有著救國治國的強烈責任感,然後未能挽救明朝命運的亡國之君。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治國無謀、任人無方,也是因為明朝晚期的變得異常惡劣的氣候。自從崇禎帝登基開始,就大災大難頻發不斷,他在位十七年間,幾乎年年都會碰上災禍,後代研究者認為,明朝末年是遇上了「小冰河期」。
崇禎(1628-1644)十七年間發生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旱、蝗、澇、風、雹、震、雪等幾種,其中旱災發生頻率最高,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也最大。連年大災使得崇禎時期頻鬧饑荒。
▲崇禎皇帝成為明朝的亡國之君。(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自崇禎元年起,中國北方發生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根據《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禎三年陝西發生大飢荒,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竟因腹脹而慘死。崇禎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到了最後,有父母拋棄孩子的,有以木葉充飢的人,「人吃人」的現象屢見不鮮。
▲崇禎三年陝西又發生大飢荒,「人吃人」的現象屢見不鮮。(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面對這樣的情況,最為焦急的人就是崇禎皇帝,他在內心暗暗自責是自己沒有盡好責任,惹得上天降下了災難。他甚至每天吃素,並親手寫下《罪己詔》,希望上天能夠降雨,但並沒有任何用處。
最後崇禎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他率領文武百官從紫禁城步行50里到南郊的崇雩壇,舉行隆重的祈雨儀式。崇禎放下帝王的架子,雙漆跪地,匍匐不起,甚至還淚流滿面,哭的十分傷心,終於上天降下了大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然而過沒多久,旱災沒了,飢荒、水患、蝗災卻接連而至,百姓紛紛逃離家園,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最終導致建立276年的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