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哲良(新新聞)
抗壓性不足似乎已經成為衛生福利部處理事情的「慣性」,因為如此,衛福部老是當縮頭烏龜。官員們雖然少了些擔當,但在無人可替換的狀況下,衛福部首長的官位個個是穩若泰山,說明挑對時間「上位」很重要。
衛生福利部健保署日前宣布,明年將試辦藥品「差額負擔」,沒想到因為國內藥界強烈反彈,宣稱要上街頭抗議,結果衛福部就「縮回去」,表示此試辦仍在草案草擬階段,若外界有意見將不會貿然實施。
其實,這並非衛福部第一次當「縮頭烏龜」。今年初,食藥署原打算推動「自我藥療」,研擬將十三項處方藥轉成指示用藥。結果,因醫界大力反彈,衛福部就決定喊卡暫緩。
再把時間往前推,食藥署原本有意在去年七月幫米粉「正名」,結果因為業者反彈聲浪太大,最後以業者誤會為由,政策也是轉彎。
抗壓性不足,似乎已經成為衛福部處理事情的「慣性」;不過,上述幾件事情反映出最嚴重的問題是,衛福部在研擬政策時,似乎普遍存在思慮不周的狀況,事前未與相關團體做好溝通,制定政策的品質令人擔憂,讓人對衛福部能否做好幫民眾健康把關的動作,抱持懷疑的態度。
「我願意自己貼一些錢,吃原廠的學名藥!」針對「差額負擔」的政策,民眾翁女士如此表示。不過,翁女士只是一般的小老百姓,她的聲音或許衛福部長蔣丙煌、食藥署長姜郁美、健保署長黃三桂很難聽進去。因為在照顧病患權益與保護國內藥廠競爭力之間,衛福部經過仔細的盤算後,往往向後者傾斜,而非嘗試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或互利。(本文未完,完整文章請見1488期《新新聞》,或新新聞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