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我國新冠肺炎疫情仍嚴峻,因應疫情,政府研擬推出廣設篩檢站、導入診所自費快篩等措施。不過有基層醫師反應,因診所診間侷促又不透氣,醫護缺乏篩檢站的防護設備,開放診所做採檢跟快篩值得商榷。有定居國外的民眾分享美國經驗,表示美國也是先在停車場、體育場等空曠場所設置篩檢站,後才在小型醫療機構和診所提供新冠篩檢,並有足夠的社交距離空間。台灣診所現況空間狹小、病人多,要做到病患分流和徹底清潔消毒,「執行上的挑戰真的很大」。
▲美國採檢模式包括獨立診間,全套防護裝備,篩檢樣本運送及廢棄物處理等。圖為示意圖。
旅居美國佛州逾10年的陳小姐,一年多來親身經歷美國的抗疫過程和疫情發展,今天接受《三立新聞網》記者專訪。她表示,由於妹妹是醫師,所以經常談論相關話題,針對診所開放篩檢的議題,不只妹妹反對,她認識的醫師朋友也認為不適宜貿然開放。
陳小姐說,診所並非一定不能做篩檢,但必須有作業規範和充足配套,在確保診所病患和工作人員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實施。她舉美國的例子,去年三月疫情爆發後,一般人都是到篩檢站(testing sites)做檢測,這些testing sites都是設在停車場、體育場或會議中心等空曠場所,即便後來連鎖藥局開始提供快篩,也都是得來速(drive through)模式,強調無接觸採檢。
她說,直到約去年秋天後時,美國才逐漸有小型醫療機構和診所(Urgent care)開始提供新冠篩檢。起初診所不做的理由也是「缺少足夠的防護設備和資源」,包括獨立診間,全套防護裝備,篩檢樣本運送及廢棄物處理等。後來美國CDC頒布了醫療院所篩檢的指引,以佛州的診所為例,採檢「必須預約、在車上等待叫號、診所空間必須讓病人能保持六呎的社交距離」等才符合。
陳小姐認為,以台灣的診所現況,就算醫護能穿全套防護裝備,但一般空間狹小,病人多,診所人力原本已經緊繃,要做到病患分流和徹底清潔消毒,執行上的挑戰很大,建議政府可再多參考各國經驗作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