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釗榛/綜合報導
去年底蘋果放出消息要進軍電動車,而中國知名手機品牌小米搶在9月1日正式踏入電動車領域,代表科技業及電子業轉型電動車的時代來臨,然而在討論蘋果或小米之前,大家似乎忘了2018年開發電動車的戴森(Dyson),在燒掉7億美金(約台幣190億)後宣布放棄。
▲Dyson電動休旅原型車。(圖/翻攝Dyson推特)
不到兩年時間燒掉190億台幣,最後只造出一輛原型車,2019年宣布放棄電動車開發後,大家都覺得戴森這筆錢白花了,但是以結果來看,戴森的這盤棋還沒結束,放棄電動車不過是犧牲一枚棋子罷了。
▲開發N526原型車共燒掉190億美金。(圖/翻攝Dyson推特)
戴森為了打造電動車N526,建立一支共12000人的研發團隊,花了這麼多錢,當N526原型車完成時,創辦人戴森爵士卻開心不起來,如果N526要量產上市,考慮開發成本以及利潤,一輛N526要至少要賣21萬美金(約567萬台幣),問題就在誰會想花567萬買一輛戴森電動車,在思考成本與市場獲利後,戴森決定認賠殺出放棄電動車。
▲在思考成本與市場獲利後,戴森爵士決定認賠殺出放棄電動車。(圖/翻攝Dyson推特)
電動車的計畫放棄了,不代表這190億白花,研發電動車的過程中戴森已經累積不少技術,其中最大關鍵在電池,戴森從計畫造車開始,已決定電池只會採用固態電池,固態電池有更好的能量密度,充電速度比鋰電池快,穩定性高且不會爆炸燃燒,因此N526研發時就設定續航力會突破900公里,許多大廠也陸續把研發目標放在固態電池,因此戴森的電池策略很有遠見。
為了開發固態電池,戴森收購固態電池新創公司Sakti3,在戴森放棄造車計畫後沒有停止電池開發,加上自家吸塵器也會需要新的電池技術,把資源投注在固態電池開發正是戴森走的下一步棋,只要戴森的研發速度能比對手們快,搶先量產商用固態電池,後續的龐大利益非常驚人,也難怪戴森放棄電動車可以這麼瀟灑,或許他才是最終的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