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昱翔/遠見雜誌
2021-08-01
防疫、環保,非得二選一嗎?疫情爆發以來,民眾頻繁外帶、外送,製造爆量紙容器垃圾。環保團體憂心,恐將讓民眾好不容易養成的環保習慣走回頭路。其實紙容器爆量危機,還有三種解方值得參考。
自從5月19日全台疫情三級警戒後,兩個多月,餐飲業頻繁外帶外送,不少業者顧及防疫,拒絕民眾自備容器。大量使用紙容器,儼然成了防疫生活的「必要之惡」,就算有心想實踐環保,也苦無選擇。
「這是我們最擔心的,民眾為了防疫,把以前的環保習慣、概念忘掉。」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憂心忡忡說。
從回收數據來看尤其明顯,2020年疫情爆發,光環保署統計的紙容器回收量就高達17萬噸、整整比2019年增加86.8%。這還不含未被正確分類、送入焚化爐的回收黑數。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唐安表示,早在疫情前,紙容器用量就因外送興起而激增,然而政府一直缺乏有效的源頭控管政策,導致回收端再怎麼補貼,也趕不上垃圾增加速度。
更慘的是,如今回收端因疫情作業困難;民眾、商家又為了防疫,使用比過去更多紙容器。難道,防疫、環保真的只能二選一嗎?
事實不然,放眼全球,許多企業反而在疫情下,更加速淘汰一次性包裝垃圾,改用循環容器。
去年,漢堡王便在全球三家分店,試行可重複使用的「循環容器」。消費者需在點餐時預付押金,用完餐、歸還容器後即可取回,最後,容器會被清洗消毒、再次使用。
無獨有偶,韓國星巴克也在今年4月宣告,2025年,將全面禁用一次性紙杯,目前正逐步改用循環咖啡杯。
「其實,一次性容器無法保證安全防疫,它和環保容器一樣,病毒都可能殘留。」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張凱婷解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管署的防疫準則來看,戴口罩、勤洗手消毒反而才是防疫關鍵,使用環保容器和防疫並不衝突。
回頭看台灣,有哪些方式兼顧防疫與環保嗎?《遠見》整理以下三種解方:
①無接觸購物鼓勵自備容器
張凱婷分享,許多店家擔憂碰觸消費者自備容器,恐有交叉感染風險。但事實上,若店家能落實「無接觸購物」,不僅能確保防疫滴水不漏,同時也兼顧環保。
舉例來說,店家可準備專屬的托盤,指引顧客將自備容器置於托盤上,接著,店員便可全程手持托盤,並將飲料、食物倒入顧客容器中,最後,再將托盤置於取餐區,方便顧客取回。同時,店家則需定期消毒托盤、取餐區,以確保防疫安全。
謝和霖則建議政府,面對日益暴增的紙容器垃圾,與其補助回收,不如多鼓勵民眾自備容器、從根本解決。若政府給予自備餐盒小額鼓勵、有誘因,民眾自然能建立起環保習慣。
②新創企業推循環容器租借
不過,對許多人來說,自備容器不方便、門檻又高。為此,近年台灣也出現許多新創企業,如好盒器、青瓢、Miss Eco等,先後投入「循環容器服務」。
「簡單說,我們要做外帶容器的YouBike,希望大家點外帶時,可以用重複使用容器,用完再歸還、消毒、再利用!」2016年成立的循環容器企業、好盒器創辦人宋宜臻分享。
目前,好盒器已和新北市、桃園市多間商家合作,外帶時可直接在自助機台掃描QR code、租借容器;用畢後,則可直接到附近的合作歸還站、放入機器歸還。
她分享,如今疫情下,好盒器更嚴格要求物流、清洗廠商遵守防疫規範,並依照衛福部的清洗指引消毒循環容器,以確保防疫安全。
去年,好盒器更和外送業者Foodpanda合作,在台南試行「循環外送」模式,盼一解近年外送一次性垃圾的爆量危機。
宋宜臻期待,未來循環容器的商家、歸還點日益普及,將能成為民眾方便、環保的生活新選擇。
③改變原料,讓再生變簡單
過去紙容器回收困難,主要因為內含一層防水、防油的塑膠淋膜,導致材質複雜難回收。但近年隨著環境意識抬頭,已陸續有業者願意投入開發,從源頭材料,與回收端的技術下手,拆解紙容器的再生難題。
比如,中華紙漿推出「益利系列」,兼顧耐熱、防水、防油的非塑紙,製成咖啡杯、便當盒等產品。消費者使用後,可直接放入一般紙類回收,不再造成回收端分類困擾。
「政府應該禁止含塑紙容器,全面改用非塑品。」謝和霖表示,若政府從原料列管,要求紙廠提供非塑紙板,下游紙容器生產商勢必得配合。如此一來,不只方便管理紙容器生產,又能解決回收困境。
唐安則提醒,雖然政府早在2018年就喊出「2030全面禁塑」政策、包括含塑的紙容器,但缺乏明確的階段規劃、執行成效也不彰,導致企業、民眾都無所適從。
長遠來看,要解決紙容器垃圾危機,也需要「全島一心」。民眾、商家自發配合,加上政府的法規政策,「三隻腳」都站穩了,危機才能有解。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