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俊傑、朱怡蓉/屏東報導
熊鷹為台灣最壯碩的留棲性猛禽,其生息環境通常需要較大面積的原始森林,一般人難得能一睹其帥氣、霸氣兼具的「鷹姿」,因此是多數觀鷹人心目中的終極鷹種,熊鷹在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及魯凱族文化中有重要意涵,有「鳥店」之稱的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紀錄7種熊鷹鳴叫聲紋、頻率,聽熊鷹寶寶和媽媽對話,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紀錄7種熊鷹鳴叫聲紋、頻率。
樹頂上一隻熊鷹寶寶抬頭張望。
屏科大研究員黃永坤:「這是標準乞食的動作,趴下來,然後剛剛飛進來是公鳥,把食物帶回來了。」
接著聽到聲響馬上低頭,還伴隨叫聲,這是熊鷹寶寶肚子餓了,等爸爸帶回食物的聲音。
▲樹頂上一隻熊鷹寶寶抬頭張望。(圖/屏科大黃永昆研究員提供)
屏科大研究團隊經過了10多年的守候,紀錄了7種熊鷹聲紋。
屏科大研究員黃永坤:「(過去認為)老鷹不太叫,或是叫的聲音也很少,或是很貧乏,但是我這篇研究告訴大家,其實猛禽,尤其是熊鷹,牠們的叫聲類型還滿多變的。」
▲熊鷹又稱為赫式角鷹,是台灣一級保育類動物。
熊鷹又稱為赫式角鷹,是目前台灣留棲猛禽中最具重量的生物,也因為牠的強壯,熊鷹的羽毛被視為是酋長的裝飾,過去在高山出沒的熊鷹,被視為很少出聲,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研究員經過15年,發表7種不同意涵的聲紋。
從2006年就開始收集,研究員經過了15年,發現了有7種不同意涵的聲紋,這成果比最早研究的日本還要完整,讓國際刊物決定刊登。
屏科大野保所黃同學:「路程就是很遙遠,然後在上下坡也很陡,不容易。」
數量稀少的熊鷹,不同的需求有不一樣的聲紋,接下來還有沒有更多樣態,研究團隊還要繼續聆聽,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