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萊克多巴胺的開放 是否會影響臺灣食品安全問題這種情況?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每日健康

(圖/翻攝自每日健康)

▲(圖/翻攝自每日健康)

受訪專家/招名威(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

一、萊克多巴胺是什麼?  目前作為哪些用途?

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原先的研發目的,是作為氣喘藥物使用,但在臨床試驗階段發現其藥物效不符預期,無法通過相關法規上市,而發展出為畜牧業飼料添加之用。

20世紀時期,美國公衛單位發現該國人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當高,可能與肥肉中的飽和脂肪有關,而美國大眾多以牛肉、豬肉、火雞肉為主食,因此必須尋找適當方法,降低民眾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問題。

在飼養機構的實驗中發現,萊克多巴胺能增加肉品中的蛋白質,並減少脂肪比例。於是藉由在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提高牛肉、豬肉、火雞肉的蛋白質比例,調整食用肉品的營養成份。目前,萊克多巴胺僅允許作為飼料添加物使用。

二、萊克多巴胺對生物有毒性影響嗎?

美國針對萊克多巴胺曾進行臨床前試驗及人體試驗,實驗結果顯現,在濃度極高的劑量之下,萊克多巴胺確實會造成不良反應。

從人體實驗的數據觀察,在「注射」5毫克濃度的萊克多巴胺時,會有手抖、心悸、心律不整等反應,但並沒有致命性的危險。事實上,目前尚無任何研究傳出因高劑量萊克多巴胺而致死之案例。<

不過,科學研究必須設定極端值,才能定義物質的合理使用範圍。雖然在高劑量的萊克多巴胺作用下,確實有出現不良反應,也因此能夠界定合理、安全的使用標準。

三、萊克多巴胺是否可經由代謝排出體外?

萊克多巴胺具有水溶性特質,意思是和維他命C一樣,在身體內的代謝速度非常快,平均24小時內,人體能夠代謝95%的萊克多巴胺。也就是因為容易代謝,萊克多巴胺作為氣喘藥物的藥效才會不如預期。

四、萊克多巴胺是安全的食品添加物嗎?

萊克多巴胺在合法、安全劑量之下,並沒有致毒性疑慮。探討添加物的安全性問題,必須回到它的化學物本質。如前所述,萊克多巴胺具有水溶性特質,人體代謝容易,累積量較低,在累積風險不高的情況下,毒性疑慮自然落在更低的範圍。

五、萊克多巴胺容易累積在動物內臟?

萊克多巴胺確實會累積動物在內臟中。以比例而言,累積在內臟的量比肌肉高出4倍。因此,國際規定萊克多巴胺殘留量時,內臟部位是以40ppb為限,肌肉部位則是10ppb。為避免攝取超標,食用內臟建議限量是肌肉的4分之1。不過,臺灣並沒有開放進口動物內臟。

六、萊克多巴胺是否有安全攝取限制量?

以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而言,殘留量低於10ppb才符合標準,換算成ADI「每日最大攝取量」,成人每餐以每公斤/1微克為限,60公斤的成人一餐可攝取量是60微克,約等於6公斤豬肉;豬肝或內臟部位則是每公斤0.25微克(殘留量標準為肉品4倍),每餐攝取動物內臟1.5公斤以上,萊克多巴胺才會超標。

另外,須強調萊克多巴胺是水溶性特質,以臺灣平民美食「豬肝湯」為例,殘留在豬肝中的萊克多巴胺會溶入水中(編按:臺灣目前沒有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動物內臟進口),因此計算標準要將1.5公斤的豬肝與湯全部喝完才會超標。

七、萊克多巴胺開放是否會影響臺灣食品安全問題?

萊克多巴胺在合法規範下,並不會造成任何食安風險。它並不像塑化劑或戴奧辛等毒物屬於會造成重大傷害的化學品,即便是有毒物質也都設有安全規範。總的而言,萊克多巴胺含量只要在安全範圍內,不會造成身體影響,更非如網路謠言所說,會對食用者產生神經毒性,在動物前試驗和臨床試驗中都沒有看到這種情況。

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影響較大的是貿易層面,包括是否影響豬農生計等問題。臺灣作為自由貿易市場,開放肉品進口對應的是消費市場區隔,有些族群喜歡脂肪較多的肉品,也有民眾偏好脂肪較低的肉品,端看大眾是否買單。相反地,「萊豬」如果不開放進口,是否影響臺灣與美國其它貿易層面合作,就需要政府及全民審慎思考。

再從國際貿易而論,肉品外銷時,出口國必須提交抗生素、動物用藥、生菌數以及萊克多巴胺殘留量等檢驗報告,符合進口國規範才准進口。因此,最重要的關鍵是主管機關是否以科學數據為把關標準,保證肉品中的萊克多巴胺殘留量合乎規範,那麼基本上「萊豬」的開放與「萊牛」並無二致,殘留量皆是以10ppb為限,已能最大保障食品安全。

延伸閱讀>>>

從養肝到養眼 由娘胎開始做起

https://reurl.cc/95jdXx

達文西手術費用太高?  別擔心,「這些手術」有健保給付

https://reurl.cc/dxEd56

【#直播中LIVE】台灣隊完封日本!奪12強冠軍 賽後兩隊記者會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