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防疫期間民眾長時間配戴口罩,不知不覺容易產生皮膚問題。(示意圖)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戴口罩已成為民眾的日常,除了用餐拿下口罩外,大家每天口罩一戴幾乎就是5、6個小時,因此容易引發毛囊炎、濕疹、酒糟肌等皮膚問題。門諾醫院皮膚科醫師蔡凱淇表示,除了每天更換口罩,選擇適當時機脫下口罩透氣,避免戴口罩時化妝等方式可緩解皮膚傷害,落實清潔與保濕也很重要。
28歲的小芳日前到門諾醫院皮膚科求診,因為自疫情爆發以來,每天上班和外出運動都不敢脫下口罩,導致臉頰和下巴紅通通不說,還冒出一顆顆的丘疹和膿皰。為了遮掉臉上的瑕疵,她甚至使用厚厚的粉底液,導致原本就有酒糟肌的她,膚況更加惡化。
蔡凱淇指出,戴口罩造成皮膚不適,主要是因為呼吸時所產生的濕氣,會讓口罩覆蓋處的皮膚溫度上升,導致毛囊皮脂腺分泌較多油脂而阻塞毛孔,引起毛囊炎和青春痘。而戴口罩所產生的摩擦、潮濕、悶熱等刺激也可能引起皮膚角質屏障功能的破壞,加劇皮膚紅腫、搔癢及脫屑。
蔡凱淇叮嚀,疫情嚴峻之際,戴口罩仍是防疫必要措施,民眾可透過8大方式減少戴口罩所引發的皮膚問題。
一、做好每天清潔和保濕的基本功:每天回到家脫下口罩後,儘快使用不含香精、溫和的洗面乳洗臉,並依膚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保濕產品。
二、避免在戴口罩時化妝:戴口罩時使用彩妝產品更容易造成毛孔阻塞,若真有化妝需求,可選擇標示「不致粉刺」的粉底或蜜粉,減少使用較厚重的粉底液、BB霜等。
三、避免在戴口罩時試用新產品:口罩緊貼皮膚,容易使肌膚更敏感,會加速藥品或保養品的吸收,此時應避免初次嘗試較有刺激性的治療或是產品。另外,此時也應避免試用新的臉部彩妝或保養品,因為若是對其中的成分過敏,在口罩的密封效果加持下,過敏反應可能會更強烈。
四、正確配戴口罩:門診常會看到有些患者戴醫療口罩,外面再多戴一層布口罩,但兩層口罩卻都沒有確實蓋住口鼻,不僅沒有防護效果,反而會讓皮膚更加悶熱,引發其他皮膚問題。
五、在適當時機脫下口罩透氣:建議每4小時在戶外空曠處或獨自在車內、家中脫下口罩,讓皮膚透氣。
六、至少每天更換一次口罩,即使是布口罩也該天天換洗。
七、避免戴口罩運動:由於運動時口鼻呼出大量熱氣,會讓口罩底下的肌膚更悶熱,因此建議可以適度轉換成在家運動。
八、耳部濕疹患者改用綁帶式外科口罩:民眾若有耳部濕疹,建議使用綁帶式外科口罩,或是將一般醫用口罩的耳帶拉到耳後,外加一條繩子或是以扣環固定在後腦勺,調整到適合的鬆緊度,就可以避免耳帶長時間摩擦耳朵造成濕疹或是腫痛等問題。
此外,蔡凱淇強調,若原本就有青春痘、酒糟、脂漏性皮膚炎或是濕疹等情況,戴口罩之後皮膚有惡化跡象,應及早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提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