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Dr. Phoebe/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或許東方文化底下的孝字使然,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把維繫婆媳關係的責任放在媳婦身上,當婆媳產生摩擦時,會選擇先檢討媳婦。她有沒有侍奉公婆?有沒有孝順懂事?有沒有好好生小孩?有沒有太強勢?有沒有身材走樣遭人嫌棄?(以下省略723條任何千奇百怪質疑媳婦沒達標的理由),彷彿如果任何地方不太到位,那麼大家最先想的,就是媳婦不夠努力才會跟婆家感情不好。
在我看過的婆媳關係中,八點檔式的刻意虐待或大吼大叫純屬少見。更多的案例,是公婆媳婦都不是壞人,甚至會是標榜尊重孩子和敬重長輩的人,但身為媳婦無論怎麼相處就是會和公婆覺得不自在,而且那些細微之處明白,你的地位身分永遠不比小姑或老公,而且無論你怎麼做,彷彿都是家庭中永遠的局外人。
以傳統的角度來說,媳婦嫁進婆家有點像新移民離鄉背井到另一個國家定居。一個排外的國家(婆家)對待外來者(媳婦)若秉持著「我們就是高高在上,你出生在其他地方就是不如人」的態度,可想而知就算新移民(媳婦)多努力為婆家做牛做馬也沒用。反之一個國家(婆家)就算對外來者(媳婦)萬分包容,依舊會有某些新移民(媳婦)沒打算融入,以我住的洛杉磯為例,華人區隨便抓都是一堆無論移民美國幾年英文永遠說不好,永遠待在舒適圈,只交華人朋友,只講中文的舊移民。最好的狀態自然是國家(婆婆)對於外來者(媳婦)給予相對的友善制度,但同時新移民(媳婦)也努力去融入新的文化落地生根,甚至兩者文化之間都能互相尊重和學習。
婆媳關係百百種,感情好的類型,一種是距離太遠吵不起來,雙方跟彼此見面像客人般的彬彬有禮,平時也互不干擾各司其職,另外一種則是難得罕見婆媳感情如膠似漆像母女一樣。大家往往把後者視為「完美媳婦」的標準,只不過好的關係往往是雙方各自下重本,努力經營才得到的成果。絕對不是單方一再忍讓或用臥冰求鯉感動婆婆而來。婆媳關係中的迷思之一,便是認定「完美媳婦」是應該好好追求的標竿和使命,必要條件包括聽話乖巧外加唯唯諾諾,最好把婆家所有意見凌駕在自己和娘家之上才是王道。最不公平的,是在面對男性和岳父岳母相處時,卻不見同樣標準,反倒是娘家父母都會在女婿面前萬分忍讓,希望這樣能讓女婿多疼女兒一點(?!)。我就曾經聽過不少女性朋友抱怨,為什麼男性只要沒劈腿有賺錢不家暴就能稱上是個好女婿,而女生為夫家做牛做馬之餘都還不見得能夠被當自己人?
▲(圖/翻攝自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另一個迷思,則是我們認為大多數的婆媳關係都「應該」是愉快融洽的,不好關係一定是極少數沒能力搞定公婆們的媳婦。但是根據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家Terri Apter指出,75%的伴侶都和「另一半的父母都有著嚴重的衝突,」其中又以婆媳關係最為顯著。而高達60%的女性表示和婆婆有著負面關係,用來形容關係的詞彙包括尷尬、不舒服、令人憤怒、令人疲憊、令人感到憂慮、和就是討厭。 你問男性和丈母娘不融洽的比例是否類似?很抱歉,相較之下只有區區15%。 至於關係不恰當的原因呢?資料顯示原因多半都出在婆婆身上,包括給媳婦生子壓力(你沒看錯,就算最愛提倡男女平等的歐美國家也難逃這一關)、婆婆愛在家庭中扮演的權威腳色(換言之,我歲數比你大,生過妳老公,所以你要聽我的)、婆婆覺得孩子就是完美無缺的寶貝,沒人能匹配得上、婆婆想插手如何教養孫子,婆婆想辦法改變你信仰或文化(比如你要投拜登,
就偏偏逼你投川普)、借錢問題等等。講白一點,面對婆媳關係,若相處之間有所摩擦或是不愉快其實沒必要感到丟臉,反倒這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
除此之外,大家往往覺得一結婚就應該立馬搞定婆家享受天倫之樂,殊不知那些令人艷羨的融洽婆媳關係,都靠長時間雙方的努力和經營,不斷的包容和體諒才有成果,往往也都是婆婆主動花心思費心得來,許多厲害的手腕也令我嘖嘖稱奇,比如面對媳婦兒子選擇做自己並不認同的決定時,絕對給予尊重;只要買東西送女兒,媳婦絕對會有一份,甚至媳婦的還要更大更好(畢竟女兒不太會去懷疑自己在母親心中的地位,但媳婦會);兒媳吵架時多次的站在媳婦那一邊,絕不因為血緣關係偏袒兒子,讓媳婦徹底被當成一家人。
我自己曾經花許多年去經營「完美媳婦」的形象,勉強自己盡可能去對婆家說「好」。但我後來發現這樣的行為讓我在一段失衡的關係中不斷給予,並且越來越疲憊。最後我開始學習立界線,並且讓公婆知道,對他們說「不」並不代表不愛他們,我依舊會在能付出的範圍中表達自己的關心。這並非一步到位的過程,中間也必須承受他們因為被拒絕的不滿意或不開心,但這卻讓關係開始轉變。不同於過去雙方都迂迴的說好好好,即便心裡根本不好,現在他們也開始誠實的告訴我他們的真實想法(即便他們知道,我不見得會同意)。我不敢說我們的關係完美,更不認為他們能和我娘家父母的關係平起平坐。但是當我放下「完美媳婦」的標準,勇敢(但溫柔)的對他們說「不」時,我活得更加誠實。我的「不」的確讓我們的關係產生距離和空間,但有意思的是,不同於過去像晚輩努力讓長輩單方面的迎合開心,現在我看到他們也努力填補那部分的距離,雙方各自為著這段關係努力。
畢竟一段關係永遠需要雙方得付出才能走得長久,即便對方是長輩,是婆婆,也是一樣。
延伸閱讀>>>
人情味兩三事
https://reurl.cc/OprE8A
說話爭取的藝術
https://reurl.cc/NplGmq
Dr. Phoebe的臉書、更多Dr. Phoebe的文章、關注Dr. Phoebe的哀居
想聽美國女人悄悄話請看<美國女子學>,美國旅行資訊請看<在地人玩美西>,美國文化分析請看<美國人的真正生活>!
▲(圖/翻攝自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