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一般華廈、大樓樓下的停車場,通常就是所謂法定的「防空疏散避難設施」。(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你家的「防空洞」還在嘛?俄烏戰爭引發國人對於戰爭的警惕,近期防空洞也成為國人討論話題。對此,景文物業管理機構董事長郭紀子表示,依據國家法令,每棟建物興建都會有「防空疏散避難設施」,也是俗稱的防空洞,只是台灣長年和平,早已淪為儲物間,其實即使沒戰爭,也應該清空,以便面對不時會發生的自然災害。
郭紀子表示,依照法規,其實一般華廈、大樓的停車場,就是所謂的「防空洞」,由於台灣寸土寸金,為了避免大廈地面下之空間閒置,加上停車空間急需增加,附建之防空避難設備得兼作停車空間使用,以達「平時停車、戰時避難」之目標,用以解決都會區日益嚴重之停車問題。
1991年9月18日發布台(80)內營字第8071337號函釋規定,將「法定防空避難設備」與「法定停車空間」強制認列為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共有部分」。「法定防空避難設備」之修繕、管理、維護,由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為之,其費用由公共基金支付或由區分所有權人按其共有之應有部分比例分擔之。
▲郭紀子呼籲,防空洞不僅戰爭,自然災害時也可使用,平時應做好維護。(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郭紀子說,雖然台灣長年處於和平狀態,政府也致力維持台灣安全,但近期的俄烏戰爭不免引起部分國人擔憂,建議住戶也可趁此時機,全面檢視相關設施,畢竟確實不少住戶都已長年將「防空疏散避難設施」拋之腦後,淪為儲物間,真正需要使用時,恐怕就會面臨空間、物資不足問題。
他建議,「可以準備緊急避難包,避難包中,應備有醫療用品、緊急糧食、飲用水等,最好足夠住戶人數的3天分量,並隨時檢查更新,應每半年1次;此外,禦寒保暖衣物、輕便外套、內衣、襪子、毛巾、手套(橡膠手套)、雨衣、小毛毯、暖暖包等,如果有小型睡袋,在可背負範圍內,也可一併備齊。」
郭紀子也提醒,平時每個人在居家中,也應備有哨子、防災地圖、可攜式收音機、手電筒、電池、打火機、瑞士刀、行動電源、充電器材等器材,這些物品不僅在戰爭中需要,其實面對震災、風災等天然災害,都是必要物資,建議大家都應定期備查,才不會遇到緊急情況時,才發現自己完全沒有準備,無法因應災害到來。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依照法規與台灣歷史沿革變化,早期就是建物附近必須蓋防空洞;後來一般公寓也會在鄰近或建物的法定空地範圍中興建防空洞,但隨著時代變化,防空洞就開始變成停車場、儲物間使用;如今配合時代變化,就變成停車場就是早期的防空洞。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網站,全台防空疏散避難設施數量達11萬7669處,各避難處所可透過「防空疏散避難設施」查詢,不過,避難設施是為緊急使用,不少區域為私人場所,平時受憲法賦予個人財產權保障,未經所有權人同意,請勿擅自進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