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取「綽」號歷史逾700年!取得好加深情誼 取錯就傷和氣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綽號取得好,加深情誼,取錯就會傷了和氣。(示意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exels)

▲綽號取得好,加深情誼,取錯就會傷了和氣。(示意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exels)

近日中一中師生衝突影片在網路瘋傳,影片中師生兩方行為,也引起社會議論,追溯其起因,似乎源自於「綽號」,其實「綽」源自於蒙古語的col,讀音就是「綽」,意指外號,至今已逾700年歷史,但取綽號這種事情,取得好可能拉近兩人之間的關係,但綽號取得不好,被取綽號的人不喜歡,就會傷了和氣。

「綽」號一詞逾700年歷史,但這行為可不僅僅700年,早在數千年前,文人雅士、皇帝就時常被取綽號,當時稱作別號、外號、諢號等。

文人雅士就是以優點取綽號的最佳代表,例如杜牧因一首堪稱讚詠紫薇神作的《紫薇花》,被世人稱杜紫薇;李白則因具有遊俠形象,豪氣干雲的他,三杯下肚便口吐芬芳、出口成章,被賀知章稱作天上謫仙人,又稱詩仙;崔珏則因《鴛鴦詩》8首,詩詞如鸞羽鳳尾華美異常,且筆意酣暢、行雲流水,獲有崔鴛鴦之雅稱。

當然也有以缺點來取的綽號,例如明末大臣馬士英,因好鬥蟋蟀賭博,又被稱蟋蟀相公;蘇東坡的老祖蘇味道,因遇大事總猶豫不決,被戲稱為蘇模稜,還成為模稜兩可的典故由來;南明首位皇帝弘光帝朱由崧,為了製作春藥,大肆捉捕蛤蟆,被百姓戲稱為蛤蟆大帝。

從上述案例我們可知,其實取綽號的行為,早已在歷史上行之數千年之久,有讚賞、也有貶抑,不少人求學過程,總會有同學被取綽號,或自己正是被取綽號的那個人,至於該行為是惡意或是善意,行為人應當自知。

9年國教演變至今日的12年國教實屬不易,資訊爆炸的時代下,也難免會有教師與時代脫節,但每個人家庭中,總會有長輩無法跟上一日千里的資訊時代,民主社會中,我們可以學習多點包容、少點攻擊,讓善意充滿社會,一切會更加美好。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隊 vs 多明尼加 LIVE直播聊天室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