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麵店老闆使用的「麵切」,早期則稱為「笊籬」。(圖/翻攝維基百科)
每到晚餐時間,許多民眾都會到「口袋名單」的麵店報到,點上一碗熱熱的麻醬麵,再配上一碗餛飩湯就可飽餐一頓,相當滿足。不過經常在麵店看到老闆用「漏勺」燙麵、燙蔬菜,事實上,這個「漏勺」真正的本名根本不叫「漏勺」,也不是「煮麵杓」、「麵簍子」!
▲麵店老闆常用的「漏勺」,本名是「麵切」。(圖/讀者提供)
麵店老闆常使用的「漏勺」,其實本名叫做「麵切」,早期則稱為「笊籬」,通常會使用竹篾、柳條、鉛絲等編織而成,在烹煮食物時,用來撈取食物,使之與油或湯水分離。
其中,閩南語俗稱的「摵仔麵」、「切仔麵」命名也是源自於此,語意有2種原由,其一、「切」為動詞,意指手上下擺動;二、「切」是名詞,指早期烹煮麵食得工具「笊籬」,又稱麵摵仔(台語),因而得名。
▲「切仔麵」是國人喜愛的大眾美食之一。(圖/翻攝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