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第四期大腸癌病友周小姐指著自己腫瘤的原發位置(盲腸)。(圖/記者陳弋攝影)
大腸直腸癌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每年約有1.7萬人確診。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攜手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和台中市腸腸久久協會,呼籲國人注意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同時請來一名第四期病友現身說法,3年內大腸癌2度復發,期間又確診乳癌,她配合醫囑並接受無數次化療加上本身的心理調適,今年都沒有復發。
▼▲周小姐3年內歷經大腸癌2度復發和乳癌,抗癌之路非常艱辛。(圖/院方提供)
大腸癌第四期病友周小姐3年內遭大腸癌、乳癌夾擊,大腸癌2度復發又確診乳癌,歷經4次開刀、化療合併標靶「接力治療」只為了活下去,看著女兒長大。周小姐特別和《三立新聞網》分享抗癌心路歷程,許多病友聞化療色變,她認為不必自己嚇自己,身體交給醫生,心態放輕鬆,自己打好底,多補充營養,第四期不等於死刑。
現年40歲的周小姐抗癌過程艱辛,負責診治她的北榮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表示,周小姐30歲時就得過乳癌第一期,2019年她來到北榮門診確診大腸癌第四期。經過治療,2020年大腸癌第一次復發,右側乳房也發現惡性腫瘤,接續治療1年後大腸癌第二次復發,經過化療和手術,至今沒有復發跡象。
▲周小姐和她的主治醫師張世慶。(圖/院方提供)
張世慶還原治療過程,一開始發現周小姐的腫瘤藏在盲腸的內部,影響了附近的器官,包括子宮和卵巢,於是切除了她的右側結腸、子宮、卵巢和部分膀胱。由於腫瘤侵犯附近組織,病理報告是第二期末,但後來蒐集腹水發現裡面含有惡性細胞,一下子改判為第四期。
此後周小姐接受標靶治療和化學治療,到了2020年,右側骨盆腔大腸腫瘤復發,還確診乳癌,陸續接受右側腫瘤附近淋巴廓清、輸尿管重建和乳房切除等手術以及後續化療。化療結束8、9個月後,主動脈旁邊又發現一個淋巴結,醫療團隊挖出後化驗,確定是轉移的大腸腫瘤,手術清除後又施以第二線化療,今年2月檢查未見復發,癌症指數正常。
▲治療期間全家出遊。(圖/周小姐提供)
不少病友因為腹脹腹痛、排便帶有黏液、解便習慣改變而就醫確診大腸癌,周小姐也有類似經驗。她回憶,那時候女兒還很小,玩遊戲時會把小朋友放在肚子上,這時候右側盲腸的位置便會疼痛,但沒壓到就不會痛,所以一度沒在意,當時每天也都有上廁所,特別的是「排便變細小」。後來就醫追蹤乳癌發現癌症指數異常,醫師覺得奇怪,經過問診和檢查才確診大腸癌第四期。
周小姐說,第一次發現罹患大腸癌,做了12次化療,隔年大腸癌復發又伴隨乳癌,同時又做了乳癌化療(紫杉醇);去年算是大腸癌第二度復發,又要做12次化療,此前有先做放射線治療,目前還在治療中。
有一部分癌症病患懼怕化療的副作用,選擇放棄西醫治療。周小姐認為,有時候是病患自己嚇自己,她第一次做的時候確實有些不舒服,但和其他癌友比起來,其實不算甚麼,像是最近的化療要打40個小時,必須住院3天2夜,聽起來很長,不過護理師說,跟其他病友比起來,3天其實不算長。她也告訴自己,只要度過一次又一次,持續倒數,剩下的次數會愈來愈少。
周小姐也鼓勵其他癌友把心態放輕鬆,不要想太多,基本打底的工作先做好,補充蛋白質等營養,因為那是身體的基本組成。她坦言住院期間真的會食不下嚥,出院後仍會認真喝水和補充蛋白質,畢竟化療藥物打進身體會有一些作用,所以要加速身體代謝。
▲周小姐期盼結束治療迎接重生,看著女兒長大。(圖/周小姐提供)
抗癌路上除了家人的陪伴,周小姐還有來自宗教信仰的力量,一旦遇到情緒起伏、暴躁或緊張,她會看看書或聽一些能夠沉澱心靈的音樂。
經歷多次復發,周小姐曾問老天爺「怎麼會這樣」,一次接著一次讓她心情低落,甚至一度抗拒,最終她還是選擇相信醫師,相信未來仍有希望。周小姐提到,上週才做完第十次化療,下週要做第十一次,很期待趕快結束治療重生。她感謝家人的支持,連女兒都會照顧她,很希望讓小孩子見證爸媽一路上勇敢面對病魔。
「生在台灣很幸福!」周小姐也感謝健保給予病人支持,住院經常是0元出院。「一般人聽到第四期都覺得就是末期,沒有希望,後來護理師一句話敲醒我,第四期只是一個界定,不等於宣告絕望。」周小姐說,當癌症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會真正感慨人生還有很多事情想做,既然選擇了自己願意相信的醫師,就全心把身體交給他,身為病患只要把自己的心靈安頓好,不必擔心太多,一切都是人生經歷,要惜福感恩。
▲大腸癌第四期不等於絕望,周小姐鼓勵其他癌友「心態放輕鬆」。(圖/記者陳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