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動輒衝破2%的通膨警戒線,民眾大嘆吃不消;不過還是常看到民眾批評官方數據失真,認為物價上漲程度遠不只如此,主計總處揭露,其實民眾購買頻率高的項目,漲幅已突破6%。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動輒衝破2%的通膨警戒線。(圖/中央社)
去年第2季以來,國內CPI年增率屢屢突破2%,創下波段新高,最新公布的今年3月CPI漲幅更突破3%、升至3.27%,創下9年半最大漲幅,顯見國內物價上漲壓力持續升溫。
儘管CPI年增率頻頻刷新紀錄,多數民眾仍會認為數字失真,物價漲幅遠不只如此。官方數據與民眾感受出現不小落差,原因在於,CPI是由交通及通訊、食物、衣著、雜項、教養娛樂、居住、醫療保健等大類綜合而成,而民眾通常對購買頻率較高項目的價格波動,感受才會較深,其他一兩年才購買的物品,就算價格下跌,也不太會留意。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8日在主計總處記者會上進一步對近期物價情勢做說明,從最新公布的3月物價概況來看,整體CPI漲幅為3.27%,但按購買頻度別觀察,受到油料費、外食費及蔬菜漲幅較高影響,「每月」至少購買一次者漲幅高達6.86%,創下97年9月以來、13年半最大漲幅。
曹志弘指出,油品、外食以及蔬菜都是民眾經常購買的品項,也是漲幅相對較高的項目,統計顯示「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品項平均漲幅超過6%,持續倍增於整體CPI漲幅,「所以民眾對最近國內物價漲幅很深刻」。
若拉長時間觀察,近十年的CPI平均年增率為0.9%,但以購買頻率來看,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十年平均漲幅為1.4%,外食費的十年平均漲幅則為1.9%,也都比整體CPI平均漲幅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