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下令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檢測「採樣圈」,被視為繼封城後又一超大規模的社會實驗。據專業機構估算,常態化PCR檢測恐年耗人民幣1.45兆元,相當於中國2021年GDP的1.5%。
▲核酸檢測「採樣圈」恐年耗人民幣1.45兆元。(圖/中央社)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9日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強調,要提升COVID-19疫情監測預警靈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拓寬監測範圍和管道。
綜合中國媒體報導,常態化核酸檢測對許多人來說已成日常。截至目前,至少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大連、南昌、蘇州等17個城市,對進入公共場所要求核酸證明。這涉及約2億人,占中國總人口的14%。
中央下令後,多個城市競相投入建設,核酸檢測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許多地方祭出高薪搶招大量的核酸檢測員與採樣人員。相關核酸檢測概念股應聲大漲。
財經自媒體「智谷趨勢」微信公眾號10日發文形容,「每天核酸一次,續航48小時的時代,可能真的要來了!」這將會是一場涉及兆元財政資金,席捲中國各大城市的基建。
步行15分鐘的生活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大概就是半徑1公里,面積3平方公里的一個圈。放到上海市城區來說,會覆蓋6至10萬人。
目前,杭州提出要建1萬個採樣點,上海已佈局9000個,無錫投用了2634個,太原要2000個。相形之下,上海只有不到3000座公廁,北京在巔峰時期也只有2500多個報刊亭。
文章引述浙商證券估算,要實現15分鐘核酸採樣圈,全國要設置32萬個檢測點;因為常態化檢測,檢測量會激增到8300萬人份/天。形容「一場超大規模、極為複雜的社會實驗,又將在中國的核心經濟腹地上演。」
文章引述東吳證券研究所宏觀團隊公眾號「川閱全球宏觀」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未來中國所有的一線和二線城市(2021年人口為5.05億)都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一年要耗費人民幣1.45兆元(約新台幣6.4兆元)。
按2021年中國經濟數據計算,這相當於GDP的1.5%,公共財政收入的8.7%。同一年,中國前500強公司總共納稅也才1.36兆元。
文章指出,對於深圳、上海、北京這些財政收入幾千億的城市來說,百億元的常態化核酸檢測支出,確實不算很多。但對於很多城市而言,要拿出這筆錢還是有難度。
以現在要求出入公共場所須持48小時核酸憑證的江西省南昌市來說,如果一個月免費提供做15次核酸,按常住人口644萬人估算,再加上需要配置1.79萬名採樣人員,一年要花費高達108.41億元,占南昌2021年財政收入的22.4%。
文章還提到,去年到現在,因為土地滯銷,地方財政有些吃緊。今年第一季,全國賣地收入跌破1.2兆元,年減達27.4%,已經創下1987年有記錄以來新低。
兩年前,中國抗疫的做法是增加財政赤字規模1兆元,同時發行1兆元抗疫特別國債。最近,又有不少機構開始呼籲,特別國債或許要重出江湖了。
粵開證券就在研究報告中指出,3月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疊加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延續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限,財政收入增速將進一步下行,同時土地市場延續低迷,地方政府實際可支配財力受限。另一方面,抗疫和紓困支出規模加大,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收支平衡壓力較大。
報告指出,「非常時期,必有非常之舉」,建議發2兆元特別國債,維護經濟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