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指出,中國的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醫療體系中最高階的醫療院所集中在城市,偏遠鄉鎮只有能夠應急的低階醫院和診所。(圖/中央社)
上海市是中國最先進城市,具備頂級醫療資源,而傳染力強的病毒變異株Omicron在當地擴散,仍需他省大規模馳援才能遏止蔓延,凸顯中國貫徹清零之際,醫療體系何等脆弱。
據香港「南華早報」(SCMP)今天報導,看來中國缺乏足以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的醫療資源,而且中國的醫護占人口比不如若干先進國家,這些國家著重於防範危重症與死亡病例,而非阻斷病毒傳播。
報導說,根據中國衛健委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統計數據,中國平均每千人中執業醫師有2.41人,低於英國的5.8、德國的4.3與澳洲的3.8。
報導指出,同年的統計數據另顯示,中國每千人中的合格護士數僅3.34,遠不如挪威的18、德國的13.95及美國的11.79。
報導說,中國的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醫療體系中最高階的醫療院所集中在城市,偏遠鄉鎮只有能夠應急的低階醫院和診所,而中國14億人口中,36%分部於村落地區。
報導指出,偏遠村落每千人口中,執業醫師及護士數分別只有1.48與2.1,城市則是3.96和5.4,若這些醫療資源短缺的鄉鎮一旦爆發疫情,患者勢必無法接受妥善治療,只能轉其他醫院救治。
報導說,若干直轄市防疫措施比較完善,於此同時,數個醫療資源不足的省份就算沒有爆發疫情,也只能聽天由命。
報導指出,像是首都北京每千人口中的執業醫師和護士數分別是4.62及3.59居全中國之冠,但即使是河北省也就是北京的所在地,每千人口中的醫師及護士數分別僅2.48和2.7。
至於專門收治染疫危重症的加護病房,報導說,中國加護病房專科醫師僅占全體執業醫師的0.8%,而北京每10萬人的加護病房床數是4.76,上海3.27,總計2021年全中國的平均值是4.53。
報導指出,河南與山東省雖略高於全國分別是7.6和5.53,但總體而言,中國加護病房收治的量能偏低,因德國高達33.9,澳洲28.9,美國25.8,南美洲的智利也有7.3。
上述數據凸顯中國醫療體系的從業人員和病床數不僅患寡也患不均,以致疫情來襲時捉襟見肘,而中國當局防疫堅持清零造成有限醫療資源的錯置,更是重傷社會與經濟。
報導說,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表示,醫療資源短缺可藉由疫苗覆蓋率補強,尤其對高齡長者施打疫苗以防止危重症,但達成這個目標中國還得加把勁。
報導指出,金冬雁說:「這是刻不容緩的,不能拿疫苗覆蓋率低當作貫徹清零的藉口,基於中國劍及履及的行動力,當局並未給長輩施打足夠的疫苗。」
報導說,由於當局力主清零,中國展開疫苗施打行動之初,並未把高齡長者納入高風險人群的考量之中,但變異株Delta與Omicron的浮現,卻導致疫情大爆發。
報導指出,中國大規模接種行動仰賴自主研發的疫苗,而美國輝瑞藥廠(Pfizer)與德國BioNTech研發,防護效果更佳且普及全球以mRNA技術製成的BNT疫苗,當局卻遲遲不授權。
報導說,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人員上月在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報告指出,至3月底因疫苗誘發的免疫力程度,不足以遏止Omicron導致的疫情。
報導指出,這篇文章說,透過高風險者接種疫苗並確保獲得抗病毒治療,可防止醫療體系的崩潰,除了疫苗接種,抗疫還得仰賴非藥物的措施如戴口罩、避免群聚與保持社交距離等,才能阻斷病毒擴散。
但中國卻反其道而行,報導說,有關部門投入較多資源於闢建永久隔離設施,並組建團隊執行檢測。
報導說,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衛生問題高級研究員黃延中表示,中國大部分的醫療資源投入於檢測與隔離,而非著眼於長期投資,如打造加護病房或培訓專門的醫護等。
報導指出,黃延中說,這都是取決於清零的防疫政策所致,卻只能收到短線的防疫成效,並說:「清零並非自己喊喊口號就能達成,相反的只會造成適得其反,而且可能會挫傷社會與經濟。」